【教育要闻】「学时」倘成视学指标 教界忧衍微管理问题

2020-09-28 00:00

(星岛日报报道)现时中小学各科课程均以「课时」计算,以规划课程与学生学习活动,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上周发表的最终报告,提出改以「学时」规划学生学习,涵盖课堂以外的学习经历、考察等活动,原意把课堂以外的网上教学与自主学习,纳入「学时」而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但有教育界人士忧虑日后以「学时」作为视学指标,令「课时」要求延伸至课堂外,造成「微管理」问题。

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在报告建议,学校以「学时」概念规划课程,适时更新课程指引,预计两至三年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更新;中学方面,小组认同在观念上接纳以「学时」代替「课时」,长远有助减轻学校在编制各科上课时间表的压力,但仍待教育局与课程发展议会进一步商议。

小组解释,新冠肺炎疫情及持续停课,凸显推动课堂以外学习、自主学习及装备教师适应新教学法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学校以「课时」规划课程与学习活动,未能反映上课以外,小息、午膳、课后等在校时间,以及假期等校外时间的学习。然而,教育界关注日后以「学时」取代「课时」后,不仅课堂安排有足够「课时」,假期及课堂外亦须确保「学时」,造成「微管理」问题。

小组官方成员,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陈碧华指,以「学时」作为视学标准,刻下言之尚早,强调现时即使采用「课时」亦非硬指标。现时中小学各学习领域及科目均以「课时」计算,比如初中中史科须不少于「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总课时的两成半;初中规定学校拨出五十一小时,在多科推行《基本法》教育,虽外界形容为「《基本法》课时」,实际是以「学时」计算,包括课堂学习、学生学习经历,以及内地或境外学习活动的总时数。

中学校长会署理主席连镇邦认为,中学科目较小学繁多,推行「学时」概念较为复杂,但认同观念上以「学时」代替「课时」,「学时是相对较广宽的概念,包括网上学习,如有广义、更宽松的计算方法处理,相对合理」,可考虑先以八个学习领域,或者以STEM(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跨学科计算「学时」。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潘淑娴则认为,如何计算课堂外及学科外的学习时数,中学界仍须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