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北角海滨变幻时

2020-09-19 00:00

上文提及,土木工程拓展署近日就东区走廊下之行人板道工程,即笔者口中的「东廊碌架牀」,日前向海滨事务委员会汇报进展。北角海滨花园位处工程的中心位置,将东西两段板道连接起来。

北角海滨花园前身为一九五七年落成的北角邨。优越的临海位置,让其被冠以「公屋豪宅」的称号。北角邨于二○○二年完成历史任务后被拆卸,及后经技术研究、社会讨论、规划程序、卖地和兴建,新的海滨发展于二○一九年底大致完成。

今天所见,北角海滨已重新活泼起来。发展商按规划大纲要求,把空间整合,将建筑物从海滨后移最少二十米,并把两个码头之间的巴士总站迁往室内,腾出空间兴建了全长四百米,面积达一万五千平方米的连贯海滨公共空间,占整幅发展用地约四成。

这片海滨成为了天后至鰂鱼涌之间最大片的公众休憩用地。四条与内陆连接的地面行人路把渡轮码头、巴士总站、港铁转车站等交通要塞连贯起来。得天独厚的畅达性,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到访。昔日停满双层巴士的排坑,摇身一变成为络绎不绝的林荫步道。

海堤上的石墙老树、渡轮码头内的海鲜摊贩、东廊桥底下乘凉的老街坊、大厦倒影中的晨运客,及糖水道T字码头的钓鱼发烧友等等,均是旧区历史记忆的延续。另一边厢,可以「吹海风」的长廊和海边咖啡店,可以「凉冷气」的商场和海景餐厅,以及可以「放下狗」的宠物公园,则吸引了不少年轻家庭、假日休息的打工仔和佣工前来唞唞。近期,一些区外居民更被附近酒店的优惠吸引,选择来一晚「微旅行」,让这里的璀璨夜景多了一群意想不到的新观众。综观各区海滨长廊,这里的用家组群可算是最多元。他们共冶一炉,悠然自得地享受海滨空间。

笔者经常强调,海滨不应只是一个静态公园。要海滨朝气蓬勃,也不能单靠硬件。当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海滨赋予新面貌,如何让海滨于开放后保持生命力,便有赖政府和民间彼此积极投入。在这里,我看见了社区各持份者共同打造精采空间的例子。

早前于卑路乍湾海滨长廊的编织作品大受欢迎。海滨事务委员会及发展局海港办事处与本地艺术团体再次携手,加上懿念工作室的参与,将平凡的海滨栏杆变成色彩缤纷的编织花海,花海更将于月内有新作品。另外,我们会在九月下旬联乘专业摺纸艺术家陈柏熹,为长廊东端电照街的一片空地进行地方营造,设置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桌椅。

对,是桌子加椅子。笔者近期的一个重要体会,就是要把海滨成为一个可以让市民「企企理理」吃顿饭,甚至「work from home」的自由空间。因此,「无枱不行」。如果今次试验成功,可在更多海滨地点推行。

此外,负责管理长廊前方二十米阔地方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于地面印上了动物脚印以标示一条宠物通道,令长廊变成了共融空间,方便遛狗人士之馀,亦促进游人和宠物相互交流。

至于目前负责管理后方广场部分的发展商,亦积极推出不同主题的季节性大型布置,为游人提供有趣打卡热点,之前的粉红樱花树和近期的紫花隧道都深受欢迎,为市民带来有别于一般政府休憩空间的体验。这种由政府和民间混合管理海滨的模式,于中环和观塘海滨都能为海滨带来新意。这里由商场营运者负责,初步看来效果也不俗。

随后接力的是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路过北角」地区活化计画。计画透过艺术启发大众对公共空间和海滨的思考,为社区带来改变。在疫情期间,团队已透过短片、刊物、网上参与等,激发公众参与空间的改造。期待团队未来的社区工作坊、导赏团、公共艺术等活动,会为海滨带来更多的崭新元素。

新发展亦包括了一座临海的社区会堂。待疫情完结后可作更多活动,与户外空间产生协同效应。

我们相信,北角海滨的成果,可成为社会携手建设海滨的范例。当板道和东岸公园落成后,北角的海滨公共空间将倍增至八公顷。我们更期待社区参与的团队精神能同步延伸,吸引更多有心人投入海滨建设。

吴永顺(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