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股港上市刚开始 港交所将加推ETF产品

2020-05-13 00:00

(星岛日报报道)港交所(388)上市新规实行超过两年,未有收入的生科股愈「炒」愈有。该所董事总经理鲍海洁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本港生科企的上市「势头」只是刚刚开始,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然而该类公司投资风险较高,她指港交所会待市场发展成熟时,推出更多该板块的结构性产品,让投资者能做好风险管控。

港交所于2018年4月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而自新规生效以来,合共有28家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当中有16家为未有收入的生科公司,合共累积集资397亿元,占同期香港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6.7%。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市场发展科副主管及环球上市服务部主管鲍海洁指,过去十年间,不少在美国从事生物科技研究的科学家逐渐回流国内,创立或加入针对不同研究领域的生科公司,同时,国内在新药研发及审批上均有一些政策支持,生科板块处于「萌芽」阶段,不少公司均在发展,如同形成一个「蓄水池」,会在未来陆续释放。

惟研发药物往往存在较高的失败率,过往亦有欧洲的生科公司因药物的临牀II期试验宣告失败,股价因此下挫近25%。她表示,本港生科市场仍然非常「年轻」,包括投资者亦需要更多时间了解该板块,以及板块一定会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港交所早前亦完善相关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包括药监局对相关药物临牀测试提出的重大疑虑或反对等。

除此以外,鲍海洁认为,目前本港已有一只生物科技ETF,但若从发行的角度来看,未来亦有必要就该板块推出更多ETF产品,以令投资者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待市场发展成熟后,会考虑推出该板块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

对于近期不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频频卷入财务疑云风波,鲍海洁表示,港交所处理上市申请一直是基于上市规则,并不会针对某一类公司而有特殊处理,对于第二上市申请的规则和指引,暂时未有相应改动,再加上与美国不同,香港上市有保荐人制度,相信一定程度上亦能够对上市公司进行把关。

她又指,港交所一直有意招揽或拓展更多渠道,以吸引国际及中国公司来港进行第二上市,相对而言,亚洲市场的增长颇快,机会较多,惟因疫情耽搁在东南亚国家的线下推广,目前仅透过线上渠道宣传。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