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炒鞋」形成泡沬 央行警告有金融风险

2019-10-21 00:00

(星岛日报报道)「炒鞋热」风靡内地,今年尤甚,「大学生炒鞋年入五十万」、「炒鞋赚首付」等传奇故事层出不穷。如今,「炒鞋」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还衍生出「云炒鞋」、「鞋期货」等乱象。「炒鞋」向证券化发展的态势引发监管机关的注意,央行上海分行日前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警告「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并列举了「毒APP」、「Nice」、「有货」等十数个「炒鞋」平台。另据报道,深圳已经开始严控辖区内「炒鞋」、「炒盲盒」等现象。

「炒鞋热」主要因篮球鞋而兴起,商家通过推出联名、限量、明星带货等方式来宣传球鞋,使得球迷纷纷追捧。狂热的消费需求,催生出二级市场。

根据「毒APP」发布的相关分析报告,五月备受关注的Air Jordan与歌手Travis Scott的联名款深棕倒鈎,溢价高达百分之四百三十,而此前单价更是突破了一万元大关。

「如今,炒鞋已经成了『发横财』的代名词。」北京大学生祁兵表示,因为它只需要在家躺着动动手指就可以得到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同时极少数因「炒鞋」暴富的个案报道更是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据了解,今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已达六十亿美元(约四百七十亿港币),中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规模超十亿美元(约七十八亿港币)。

然而「炒鞋」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可忽视,央行上海分行发布的简报指出,国内已有「毒APP」、「Nice」、「斗牛」等十馀个「炒鞋」平台,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徵。简报称,「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

简报指出,「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交易量巨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助长金融风险;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各义务机构应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防止「炒鞋」乱象事态蔓延。新华社曾发文表示,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一些「炒鞋」平台的投机行为不能视而不见。

据内媒报道,深圳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严格监控「炒鞋」、「炒盲盒」等现象,并于十月初摸清辖区内该现象的底细。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