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团体救湿地 推保育发展双赢方案
2019-03-29 00:00
香港早在九十年代已将后海湾一带区域划为「湿地保育区」,以及在其外围设立「湿地缓冲区」,限制区内发展,惟保育效果未如理想,现时湿地保育区内,更有多达二百公顷私人业权鱼塘荒废,大大降低后海湾的生态价值。从事环保工作逾三十年、外号「青蛙博士」的刘惠宁说,水耕农地、鱼塘、基围、泥滩及河道等皆属于湿地类别,单计湿地保育区内,已有约二百公顷、面积相等于九个太古城的鱼塘荒废,只剩下约六百至七百公顷鱼塘作业,导致候鸟觅食难度大增。
刘惠宁认为拯救后海湾湿地刻不容缓,去年他辞去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湿地保育总监一职,自组非牟利团体「香港湿地保育协会」。他指,大量位处湿地保育区及缓冲区的未开发湿地,已落在财团手上,在商言商肯定不会无偿交出土地用作保育,「如果继续按此不变,未来只会有更多鱼塘荒废,从保育角度来看绝非好事。」
他抛出方案,建议政府跟同时拥有鱼塘及缓冲区土地的持份者商议,容许他们在湿地缓冲区及以外地方发展时,可增加建屋地积比率,条件是要取回荒废鱼塘活化,同时将部分卖楼收益拨作修复荒废鱼塘,以及支持渔业发展,达致双赢局面。不过有环团批评刘惠宁替发展商做事,他一笑置之,「香港真的有实际住屋需要,何况很多缓冲区土地早已沦为棕地,大量货柜车出入,未必发挥得到缓冲效用。」
香港以往亦有发展商修复湿地达致双赢的例子,元朗锦田住宅项目Park YOHO并非处于湿地保育或缓冲区,但前身亦是一块荒废湿地,一〇年获城规会批准发展兴建住宅项目,条件是在地盘内兴建一块湿地,作为生态补偿。负责统筹该项目的新地工程管理部高级策划经理张展鸿说,该地已荒废多年,是全港首个结合湿地保育及住宅的发展项目,极具挑战性,团队调查发现地盘位置正属香港罕有的咸淡水交界湿地,遂设计水闸,潮涨时引入来自后海湾的海水,潮退时又有锦田河的淡水流入;最后花了三年多时间,全面复修湿地的生态面貌,建成约六公顷首个私人屋苑湿地「候花园」。
环保团体发现「候花园」有逾一百八十种雀鸟、昆虫及爬虫类等生物栖息,包括罕见的柑橘凤蝶,以及蜻蜓科「广濑妹蟌」。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