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宇 - 香港另类民俗史 百年风流 红尘春色无边|慢读乐趣
2023-04-11 00:00
作者投身报纸行业逾四十年,曾出版小说、散文、画集十馀册。本书缕述香港开埠以来,欢场逾百年的发展,从侧面反映香港的民生状况。
从《胭脂扣》 认识风月文化
何谓风月?我问年轻人,他们都没有给出一个似样的答案,可能与岁月悠关,现在连「舞国风云」都成为香港人上一代的集体回忆,何况你要讲百年前的「塘西风月」,当年睇过梅艳芳、张国荣合演的《胭脂扣》首轮的初中生,今时今日都年过半百了,是不是?
作者在序中这样解释「风月」︰「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风花雪月』,是饮饮食食的社交场合,另一所谓『风月』,可是直截了当地指『性交易』。」年轻人开始明白了,提出甚么「援交」、AV等等的名词,还指出现在是社交媒体时代,很多「程序」已经可以简化成为数字经济……这一下,轮到我听不明其所以然。
「无论是哪一种,实际上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开来的。所以,我们要细说『香港百年风月变迁』,亦相等于在叙述香港这百年来的社会变化、生活变化。」很多人都是从《胭脂扣》十二少和如花的故事认识香港的风月文化,这是作者所指的「风月学」的经典,不过,据我所知,星岛报业是风月文学的发源地。话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有一位文学家名叫罗澧铭,他以「塘西旧侣」的笔名在《星岛晚报》副刊上撰写塘西风月史,篇数超过一千二百馀篇,后来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做《塘西花月痕》。
邻近塘西 大学选址起争论
罗澧铭也算是一个风流人物,他讲的塘西故事,是其亲身经历,而他写的风月故事不用正统笔法,而通过「三及第」文体,即半口语化行文,因此文笔十分之「贴地」,不会去错隔篱的「坚尼地城」,有评论称罗氏「把塘西的掌故及妓院的众生相活现于读者眼前,恰如听白头宫女说天宝遗事」。
作者陈青枫的风月文笔也是简洁易明,不过就没有那种古典的「三及第」味道,但是取材很到位,而且甚有观察故事核心的能力。最好的例子是讲述上世纪初,总督卢吉倡议兴建香港大学,不过,有士绅表示选址有问题,因为太过接近塘西风月地,「恐防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情,为了让学子专心学业,倡议把大学搬去九龙。」最幽默的是作者如是说︰「如果学生自己不『定性』,心野而又喜狎游的话,即使把校址搬到深山野岭去,还是会把持不定的。相反,如果学子『心定』,即使身在欢场又如何?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本身。」
听起来很有道理,不过,时至今日,大学生与风月的问题,可不是男生「心不定」去灯红酒绿,而是因为社会经济不景,很多大学女生投身风月赚学费和零用钱,这种情况更令人担忧。说的不是甚么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而是曾经几乎As number one的发达国家日本。日本不叫风月,名之为「风俗」,日本的「风俗」现象真的令人叹息。
细腻描述 反映百年沧桑
本书作者很细腻的把香港风月作出历史和社会性的陈述,也有不少篇幅道出风月行业人士的出身背景,以及她们心理受到甚么程度的损害。然而,风月除了有浪漫的外衣之外,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经济现象。以塘西为例,当年因为上环华商贸易生意发达,高收入自然带动高消费,于是西环成为娱乐服务集中地,不少有钱人前来烧银纸。
风月因为赚取可观利润,那些有势力人士便四出找弱势女性当服务员,当年有两餐不继的家庭,唯有出卖女儿,制造出不少悲剧。今天的风月、风俗盛行也是源于经济问题,一个社会有优薪高职待大学生毕业去做,何来会搞到大学女生也卖身?唉,金钱唔系万能,无钱就大大不行!
《星岛申诉王》于3月1日隆重登场,节目为民请命抱不平、追踪城中热话,亦会搜罗温情小故事。你申诉,我跟进,搵91999933,《星岛申诉王》随时候命!
立即报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独家报料一旦被采用及报导,将获得乙份奖品。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