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宇 - 写下灿烂一生 异乡人扎根香港吾家|慢读乐趣

2023-01-24 00:00

作者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1978年开始在海峡两岸暨香港、印度和日本等地为BBC、路透社、《南华早报》等工作。现居香港,能说、写中文,以及懂法语和日语。
本书收录二十四位外国人的故事,他们长居香港,在这里繁衍的岁月,甚至比许多华人家族都长。「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有的是来寻找工作及学习机会,更有的是被逼离开家乡,在港展开新生活。但不论是甚么原因来到这里,他们在港努力拼搏工作,对社会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种族共融 国际大都会

香港是国际大都会,百年来是不同国家种族共融的一块土地,我们向来为中西文化交流汇聚感到自豪。今天,打开新闻网页看到关于疫情的消息,令我有很大的感慨,过去三年,我们与外边似乎隔绝了,不是我们外防输入,就是轮到西方多个国家对中国入境人士如临大敌的检疫和隔离,世界不是以国籍为界,而是以疫情为「亲疏有别」的标准,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寄望新的一年,香港和全世界「复常」交往,我们更好为国家负起中西经济文化汇聚,共创友好和谐的新一章。如是者,本书令我看来更觉有时代意义。

打开这本书,令我想起几年前写过关于日治时期赤柱拘留营的沉重之作,本书压卷的也正好是《生于战俘营的商人后代》,内容以一位1942年出生于赤柱拘留营的旅居中国的家族第六代后人,他的父亲是汇丰银行主任,家住山顶柯士甸山道,可是他有点生不逢时,出生时就在日治之下,直到日本投降才迎来曙光。故事很详尽的说了这位中文名为高礼德长大后,到英国读书,再到不同地方打工,之后回到香港经商,一帆风顺的日子。

改变命运 成另一个家

高礼德的故事正好是巧合了「香港,给予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香港,亦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家。」这个令人喜悦的调子,不过,我获知赤柱拘留营几个外国人的遭遇,又是另一番的感慨。由于同情中国抗日,有几名欧洲人士在营内暗中搞反日活动,与中国特工策应,可是事机不密,被暴露了出来,日军绝不手软。「1943年,赤柱有一辆货车驶往圣士提反码头,几个欧洲人士下了车,他们喊叫︰『再见啦,孩子们!』最后走到山坡,跪下接受枪决。」这是旅居中国的外国人高尚情操,香港和平了,香港繁荣了,我们需要对这一班与我们共赴国难的朋友,永远怀念。

书中有太多故事,我就不用逐个为大家介绍,我想说的是自己在亲身接触过以香港为家的外国人,一是叶锡恩女士,她是香港的传奇人物,当年民间没有甚么声音,都在英国殖民地统治之下,但叶锡恩不以英国人的高人一等身分自居,走入基层与香港人一起争取合理权益;曾经去过一个大型活动,听过这位民间斗士出席开幕礼,还上台作了简短的谈话,她可以说得不错的广东话,当她走下讲坛时,还不忘与一班年纪小小的学生交谈,态度很亲切。

喜欢香港 外国人故事

另一位是港英时代的高官锺逸杰,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政治开放,区议会选举是第一炮,我在沙田见到这位「父母官」乘直升机而至,官威十足的来巡视。当锺逸杰见到我们在场的年轻人,主动走过来与我们作短暂交流的谈几句,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下,我反而觉得他更像一位慈祥的校长,而不是甚么高到无朋友的高官,坐直升机只是为了工作需要。锺逸杰一直以香港为家,也为中国政府提供不少意见,成为了我们的「真正朋友」。

相信你也有不少关于「喜欢香港的外国人故事」,有机会大家分享交流吧。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