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媛 – 揭秘北方游牧文化|艺术有价
2022-07-28 00:00天苍苍地茫茫,游牧民族战士在草原上的英姿,对我们这些在地小人多的城市长大的现代人来说,也许只能在电影中看到。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目前展出的《猎人.战士.神灵:中国北方游牧艺术》展,糅合了文物、摄影、当代艺术、动画和数码科技,把观众带进古代游牧民族的时空,非常精采。
文:苏媛图: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 苏媛 「展览的概念我酝酿了多年,经过多次改动,加入了新的元素,好像摄影作品是居港多年的瑞士摄影师包士哲(Marc Progin)的作品,我不久前才知道他曾经在蒙古等地徒步旅行,我觉得把他的作品加入展览,能让观众看到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更能感受他们的文化历史。」策展人之一鄂伦春基金会创办人赵式庆,是展览的主要推手,曾经在蒙古一带体验生活,部分展品由他借出,另外还有重要收藏家「梦蝶轩」主人的藏品,包括大量不同年代的武器、马饰、衣服配件等等。「梦蝶轩」早前捐出大量古代金器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这次再度借出藏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句话套在「梦蝶轩」身上,也许最适合不过!
此外,展览还包括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讲座教授邵志飞教授参与的新媒体创作,以及当代艺术家达西.那姆达科夫(Dashi Namdakov)的雕塑作品。赵式庆表示,融入当代艺术元素,更能彰显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深远影响。
瑞士摄影师包士哲的作品之一。
逾二百五十件展品
游牧民族的服饰展示。
动物图案无处不在
在「猎人与动物」部分,可以看到动物图案在游牧艺术里几乎无处不在,马、羊、牛、驯鹿和骆驼等驯养动物,以及鹿、虎、豹、狼、熊和猛禽等野生动物的图案,常是饰品的设计来源,反映游牧人身为牧民和猎人的双重角色。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动物盘圈和矩形饰板的设计,将动物拟合成圆形或方形,除了单一动物作为饰品主角外,后期亦发展到两个或以上的动物组合,例如狮虎、双羊、对狼等艺术图案。随着游牧社会战争愈发频仍,战士的角色更为重要,这变化也见于动物艺术中互搏和咬噬的场景(例如虎噬鹿)。动物纹饰则经常出现于北部的青铜匕首和刀,是游牧人显赫地位的象徵。
动物图案在游牧艺术里几乎无处不在。
梦蝶轩主人的藏品之一。
展览中有两组衣服用品,也令人印象深刻。第一组是鄂伦春族的用品,包括衣服、鹿皮小袋、裹腿布、桦皮箱及桦皮马鞍袋等,呈现鄂伦春族的生活日常,且不是远古文物,而是近代物品,令人惊讶的是,游牧民族与我们的距离其实并没有想像般遥远。另一组是在「战士」部分的蒙古风格胸背阔板大札,除了衣服,最难得是一套完整的弓、箭与箭袋。另外两件萨满服饰虽然不在现场,但通过新媒体方式呈现,观众仍可从多角度立体细看,如以iDome 投影技术重塑的公元五世纪云冈石窟大佛遗迹,便让观众恍如置身其中。
纵马飞奔,天苍地茫,游牧民族曾经建立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也被时间的长河淹没,唯有千年的传奇,依然传唱。
《猎人.战士.神灵:中国北方游牧艺术》展
日期:即日(7月28日)至10月23日(日)
时间:10:00am至7:00pm(逢星期一休息)
地点: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
网页:http://www.hkculturefestival.com/tc/activitiy?id=4545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