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艺坛热事 M+博物馆揭幕藏品精采

2021-11-18 00:00

位于西九文化区的M+博物馆,终在上周揭幕,瞬即掀起热话,也在社交平台呈「洗版」之象,人人纷纷以第一时间参观了M+博物馆为风尚。记者于上周日,也就是开馆后首个周日,再度到访,适逢天朗气清,西九文化区、M+游人络绎不绝,不乏一家大小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前往,当天最后录得逾一万人次入场,再次印证M+开馆成了本地久违了的文化艺术界大事。

上个周日,从港铁九龙站往返M+博物馆的路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走着走着,还没踏进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这座新建筑地标,率先映入眼帘。再往前走,看到M+博物馆周遭草坡上,撑起一个个小帐篷,孩子追逐嬉戏,年轻男女结伴野餐,写意自在。馆内馆外,一样精采。

M+博物馆开幕展由六个专题展览组成,包括早前让传媒等率先欣赏的《香港:此地彼方》,也是当中最有港味的展览,以我城自1960年代起的视觉文化为焦点,通过四个章节,展出吕寿琨的禅画、曾灶财(九龙皇帝)的墨宝、张智强的「蜗居」、黄国才的船屋装置、江康泉(江记)彷佛叫人闯进异世界的动画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藉着视觉文化,切入这个城市从战后到当下所经历的各种转变,带领观众一起感受这个城市的文化脉动。早前在本栏写过一篇相关长文,现表过不提。

《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是另一个瞩目展览。那是一个以十万计泥塑雕像组成、场面震撼的大型装置作品,观者站在作品跟前,自近而远,静观多不胜数的小泥人,被如海场面震慑后,赫然发现自己也被成千上万的眼睛注视着!

2003年,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邀请象山村(现广州市花东镇)约三百位老少居民,花了五天时间,制作约二十万个泥人。当时艺术家只提出三个简单要求:泥人要如手掌大小;泥人可站立;泥人要有两只眼睛,其馀则让创作者自由发挥。葛姆雷自1989年开始创作《土地》系列,《亚洲土地》为其中一件,也是该系列迄今规模最大的作品。

该展览同时展出了摄影师张海儿的作品,他在象山村记录了《亚洲土地》的制作过程,把每位村民创作者及其制作的泥人配对,并拍摄下来,观者宛如回到昔日创作现场,并凭泥人特徵,想像那些村民的独特个性。

《香港:此地彼方》、《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以外,还有《物件.空间.互动》、《个体.源流.表现》、《博物馆之梦》、《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构成开幕六大展览,表现了M+馆藏的各个重点领域,让观众了解当中以跨界别、跨地区为核心的主题与叙事。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也很值得观者逐件作品细尝,该展览顾名思义探索当代中国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今的文化发展,罗列张晓刚、耿建翌、方力钧等五十位艺术家创作的八十多件作品,叫观者走过革命现实主义、地下艺术运动、八五新潮、当代中国艺术等跨时代氛围里,当中不乏具冲击性及争议性之作,摇动观者思维。

六个展览带来的展品种类数量俱多,年代跨度宽,叫人目不暇给,由于首年公众免费入场(须先预约),与其一次过走马看花然后审美疲劳,不妨计画时间行程,一去再去。这些展览多以回顾式大杂烩呈现,更似馆藏「晒冷」,策划成分似乎不明显,难免予人保守之感,M+作为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希望日后带来更具风格化与野心的展览,叫港人有更多文化艺术新体会。除了六个专题展览,博物馆无论建筑设计,以至空间布局都颇有美感与特色,游人纷纷拍照「打卡」,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文、图:Naj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