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浪潮》十五载 培养电影新力量

2021-06-10 00:00

「香港电影已死」的争论在网络间不绝于耳,也引发了电影人的世代之争,在争论间也激发了不少对新生代电影创作者的支持与注目。《鲜浪潮国际短片节》(下称《鲜浪潮》)作为本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平台,一直耕植土壤,致力于培养香港电影工业的新力量。本年度《鲜浪潮》已踏入第十五届,亦是时机回望此重要的本地电影推手。为庆祝《鲜浪潮》十五周年,节目搜罗了历届开幕导演及评审的新作,同时选了台湾导演王逸帆作为本届的「新锐导演搜影」,放映其不同类型的新旧作品。

《鲜浪潮》的名字不禁让人想起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其时一群年轻的电影创作人,纷纷以崭新的电影语言改变了电影工业,示范另一种拍电影的方式。《鲜浪潮》也承袭如此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鼓励及推动年轻人以多元及具创意的形式创作电影,因此每届的本地短片比赛,也展现了新世代对当前社会的声音与想像。是故《鲜浪潮》成了近十多年香港电影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鲜浪潮》副主席舒琪回望这十五年《鲜浪潮》的历史:「也许是时间的累积,《鲜浪潮》的确受文化界与电影界所认识,也获得注目。也许由于《鲜浪潮》促成了电影《树大招风》,也有一些参赛者往后参加了首部剧情电影计画因而拍摄了长片,近年《鲜浪潮》的确被不少人视为入电影界的重要平台。」不过,他同时认为这是整个电影业界的自然交替,《鲜浪潮》的平台只是给予了年轻创作者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也为电影业界提供了新的人才补充。「《鲜浪潮》始终不能邀功太多,因为《鲜浪潮》而能够往后继续拍片的例子数量不多,《鲜浪潮》更多是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毕竟,十五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高低起伏。因此本届《鲜浪潮》与过往不同,一方面仍有过往的本地短片比赛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国际短片,另一方面特意选取了部分历届评审所拍摄的新作,以此方式回溯《鲜浪潮》一路走来的脚步。舒琪解释:「《鲜浪潮》一直希望能与历届的嘉宾导演与评审保持联络,继续关注其作品,能作参考作用。」不过因资源有限,本届暂只能选取了七部历届评审的新作,如矢崎仁司的《樱》和《记忆的静物》、中国第六代导演章明的《热汤》、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气球》等。

除此以外,早于本届短片节举行前,《鲜浪潮》也举行了「历届优秀作品线上马拉松」,试验在网络上放映的形式。舒琪道,《鲜浪潮》在十五年间,除了受到较多关注的得奖作之外,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因此希望藉网上放映的形式来重温。「这次的网上放映观众的反应颇活跃,我们也希望尝试效果,包括技术与观众的反应等,往后希望能循此方向,搭建一个『Fresh Wave Channel』,作长期固定的放映与讨论。」他也深明,线上放映需要长时间来累积观众,是故以此作起点。他更希望日后此放映渠道能发展成放映其他类近《鲜浪潮》短片的作品,或与海外短片合作。「片源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运作的方式。」

访问时,舒琪尚未观看今年的本地参赛新作,不过他也从近年的参赛作品,以及对比海外的作品观察得到部分的现象。「去年的参赛作品始终因社会事件而弥漫挫败的情绪,气氛低迷,但正面回应社会事件的作品较想像中少。今年参赛作品的题材亦与过去大致相同,也是家庭、幻想、同志、自杀及对未来的局限等。当然,《鲜浪潮》的参赛作品不能完全反映社会。」

他认为,台湾、日本及泰国等地的海外短片题材更广泛。「即使有些类近的题材,如个人幻想,但海外作品的想像力更丰富,也更大胆。」他直言,即使水平差不多的创作者,本地的作品也较之海外不理想。「这也许是与香港这十多年间的教育及创作者所身处的成长环境有关,对他们造成颇大的影响。」

他更透露,本地观众与参赛者也对短片节内的海外作品兴趣不大,他亦表示沮丧,更有不少参赛者因视《鲜浪潮》为重要的机会与踏脚石,是故作品也显然是揣摩过去的得奖作品。「这是我最不想见到的。」舒琪坦言。

不过,十五年的栽种也许尚未成大器,未来的日子,《鲜浪潮》仍默默地耕垦与播种。

第十五届《鲜浪潮国际短片节》
日期:6月11日(五)至7月4日(日)
网页:www.freshwave.hk

文:观青

图:《鲜浪潮国际短片节》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