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著陆 传回照片

2019-01-03 15:02

图为嫦娥四号著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著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巡视器将朝此方向驶向月球表面。
图为嫦娥四号著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著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巡视器将朝此方向驶向月球表面。

今天上午10时26分,内地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著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著陆。 新华社报道,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随著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为零。

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最终,在反推发动机和著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探测器成功著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著陆区。

嫦娥四号著陆区地形起伏达6000米,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被认为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1时40分,嫦娥四号著陆器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这是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图片。 后续,嫦娥四号探测器将通过「鹊桥」中继星的中继通信,开展设备工作模式调整等工作,择机实施著陆器与巡视器分离。
相比「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落月难度更大。一方面,嫦娥三号著陆区地形起伏仅800米,堪称「平原」;而嫦娥四号著陆区地形起伏达到6000米。更重要的是,嫦娥四号与地面交流需要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中转,其间会产生约60秒的延时,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降落过程显然太久。因此落月全程需要由它自主完成。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GNC系统,负责嫦娥四号奔月、环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特别是近月制动和落月的过程,没有重来的机会,对系统可靠性有著极高要求。

建立时间:1439
更新时间:1502

此图片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月球背面软著陆后降落相机拍摄的图像。
此图片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月球背面软著陆后降落相机拍摄的图像。
此图片为嫦娥四号探测器动力下降过程降落相机拍摄的图像。
此图片为嫦娥四号探测器动力下降过程降落相机拍摄的图像。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