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海啸」病人零病徵中招 医学界促设门诊筛查

2017-09-12 13:29

中风是本港第四大致命疾病,其中心房颤动引致中风个案一九九九年至二零一五年间急增近三倍,约一半为八十岁以上长者。专家指,部分病人并没有任何明显徵状,直至出现中风或并发症才得以确诊,建议应建立房颤恒常化筛查机制,让高危族每次在普通科门诊覆诊时进行房颤的筛查。另外亦倡议加强医社合作、加强基层医护培训及进行大规模全民教育,将房颤认知程度提高至三高认知水平。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教授黄家星、港大内科学系教授萧颂华及慧进会主席袁少林今早举行发布会,讲解因心房颤动引起的中风问题及建议措拖。 房颤是心律不正的一种,病人会因心跳不规则,影响心脏血液循环形成血块,血块流至脑血管造成阻塞并有机会引致缺血性中风。 黄家星指,因人口老化加剧及预防措施不足,令心房颤动引致中风个案一九九九年至二零一五年十五年间急增近三倍,约一半为八十岁以上长者,其中六十五至七十二岁组别亦剧增三点五倍,形容现时是「中风海啸」。他表示,房颤引起的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可导致永久伤残甚至死亡。 黄又指,部分病人并没有任何明显徵状,直至出现中风或并发症才得以确诊,有七成病人没有适时服食抗凝血药,亦有病人误服未能有效预防房颤引起中风的阿士匹灵。 袁少林认为,本港针对房颤的医疗措施落后,公营医疗机构及家庭医生培训及支援不足,令他们未能在基层医护上及早预防问题,亦欠缺针对房颤及中风的全民教育措施。 萧颂华建议,医院应建立房颤恒常化筛查机制,为六十五岁以上,或六十五岁以下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士,例如透过把脉或可量度房颤的血压计,及早筛查出高危患者。 萧强调,患者服食抗凝血药后,中风风险即可减低七成,但市民对房颤问题认知不足,病人及医生仍存误解,以阿士匹灵或抗血小板药治疗房颤患者。他认为应加强基层医疗的培训,并透过全民教育将疾病认知程度提升至三高认知水平。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