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前瞻︱料著墨大湾区医疗 议员倡电子病历开放予更多内地医疗机构
2024-09-30 07:05
今次《施政报告》料著墨推动大湾区医疗,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早前指,会逐步改革医疗体制,同时发挥香港的医疗优势,与大湾区城市优势互补,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跨境医疗在大湾区融合下需求日增,医衞局早前将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扩展至9间内地医疗及牙科机构;近日亦开放当中6间机构,经授权后使用医健通检视港人电子健康纪录。港府8月亦联同广东省及深圳巿政府演练救护车跨境安排,以便未来「点对点」运送病人。
对于如何深化跨境医疗,大湾区医疗专业发展协会创会会长萧英杰指,长者医疗券开通更多内地医疗机构后,各院用量呈升势,但主要用家仍是在当地养老港人,「专登北上看医生者不多。」他认为,若港府能与大湾区政府合作,探讨开设港人专用的内地社保申请柜位,可更方便港人;近年亦越来越多保险公司会提供跨境医保,港府可多鼓励,「如治疗癌症,港人有内地社保也不能完全覆盖,要靠医保。」
至于内地能否为本港基层医疗「分流」,李国栋认为在「一人一家庭医生」理念下,就近求医较为合适,「看医生不是购物,不是求其搵一个看,但做电脑扫描等检查则无妨。」
议员林哲玄指,港人北上求医只是「暂时现象」,视作长期方案并不正常,「像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只为方便内地养老长者在生活圈内求医,不是鼓励将公帑带出去。」但他认同将港人电子病历开放予更多内地医疗机构可用,「简单如方便病人将香港病历转为PDF展示,毋须靠后台对接。」他又建议港府为巿民设个人或家庭医疗储蓄户口,共付部分药物或检查费用,「目的非收回成本,而是建立病人的责任意识。」
至于跨境救护车,林哲玄相信初期「用家」以港人居多,将来可加强跨境协作,「如某种疾病某地有治疗优势,可经此送往另一地。」另因本港是国际航空枢纽,有航班优势,若未来有旅客在国内遇险或生病,可经跨境救护车来港再上机返国,「将来用家增加,非单靠政府救护车可承载,私人救护车产业可望发展。」
记者 脱芷晴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