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化炉︱「I・Park1」料明年投运 日烧3000公吨垃圾 每年发电4.8亿度

2024-06-19 13:22

焚化炉︱「I・Park1」料明年投运 日烧3000公吨垃圾 每年发电4.8亿度
焚化炉︱「I・Park1」料明年投运 日烧3000公吨垃圾 每年发电4.8亿度

为妥善处理都巿固体废物,发展现代化垃圾焚化炉是其中一个关键。位于石鼓洲旁人工岛上、全港首个现代垃圾焚烧发电设施「I・Park1」,目前正在兴建,目标在明年投入运作,预计每日可处理约3,000公吨都巿固体废物,大减废物体积达90%。

为妥善处理都巿固体废物,发展现代化垃圾焚化炉的是其中一个关键。
为妥善处理都巿固体废物,发展现代化垃圾焚化炉的是其中一个关键。
位于石鼓洲旁人工岛上、全港首个现代垃圾焚烧发电设施「I・Park1」,目前正在兴建。
位于石鼓洲旁人工岛上、全港首个现代垃圾焚烧发电设施「I・Park1」,目前正在兴建。
「I・Park1」目标在明年投入运作。
「I・Park1」目标在明年投入运作。
预计每日可处理约3,000公吨都巿固体废物,大减废物体积达90%。
预计每日可处理约3,000公吨都巿固体废物,大减废物体积达90%。
电力除可维持设施运作,更可额外每年输出约4.8亿度电量至本港电网。
电力除可维持设施运作,更可额外每年输出约4.8亿度电量至本港电网。

以每户月用400度电计 焚化炉输出电力可供10万户住宅使用

环保署今日(19日)带领传媒在「I・Park1」进行实地导览,透露截至上月,设施的所有预制锅炉燃烧机电组,及烟道气体系统组件已全数由珠海运抵本港,相关填海、海堤及防波堤等亦大致完成,现场所见承建商正在进行地基、厂房等建设,尚待处理的工程项目包括屋宇设备、机电系统等。署方指,设施运作后产生的热能可用作发电,全面运作后,电力除可维持设施运作,更可额外每年输出约4.8亿度电量至本港电网。

翻查统计处数字,以全港每户每月平均用电量约400度电计,换算即可供应约10万户住宅使用。

「I・Park2」 落成后全港处理量料增至9,000公吨 冀2030年代落成

至于位于屯门曾咀的「I・Park2」,其处理垃圾量更可望增加最多50%,达每日6,000公吨,预计其落成后,全港处理量可升至每日9000公吨。署方指,正研究在合约中加入适当经济诱因,以鼓励承建商加快建筑进度。另署方下一步工作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研究,及就《前滨及海床(填海工程)条例》进行法定程序等。

环保署助理署长(废物基建)雷学良透露,冀「I・Park2」可在2030年代落成,因近年技术进步,垃圾线处理量正不断上升,每条线处理量料可由600、700吨,升至800至1,000吨,故有信心用同等面积的厂房,可将处理量增加,故第二座焚化炉的处理可望倍增。

环保署:非与大湾区共同处理垃圾 而是合作回收达致「无废湾区」

对「I・Park1」运作测试细节,及新焚化设施落成会否影响港府对处理都巿固体废物部署,雷学良指,期望承办商在明年初进行营运测试,确保设施有能力焚烧每日3,000公吨垃圾能力后「才会收货」,令明年底设施可如期投入运作。他又谓虽然有焚化设施即将建成,但政府对减废回收政策是不变。且随着社会经济及人口不断增长,对本港未来的废物量估算亦需小心处理,故「I・Park2」的处理量亦规划为每日6,000公吨。至于会否与大湾区合作,共同处理区内垃圾,雷称合作不是说去处理垃圾,而是如何合作回收,对回收物进行处理,达致「无废湾区」愿景。

对「I・Park2」较预期早两年完工,雷学良指焚化炉是复杂工程,过往估算需72个月建筑期,但经与国内外有经验机构沟通后,且尽早进行法律程序,令工期顺利获压缩。他指,希望未来两座焚化炉投运后,连同减废回收政策,相信在2035年可达「零废堆填」目标。至于兴建第3个焚化炉,属很长远计划,仍在北区选址,未有落成日期,以应付未来人口及经济发展。

---  

由即日起至6月20日,只要参加「市民对特区政府满意度调查」问卷,即有机会赢取Panasonic护发风筒、Casetify充电器、大家乐$50餐饮券等丰富礼品。即点击https://bit.ly/4csd4qL      

紧贴最新最快新闻资讯,请立即下载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