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爱好者注意|2种海鲜「永久污染物」PFAS含量最高 专家促订安全标准
2024-04-17 18:00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研究发现,经常食用海鲜可能增加接触「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风险。此风险长期以来都被显著低估,专家认为迫切需要修订公共卫生标章,确立人们能够安全食用的海鲜量。
相关新闻:
惊人报告:一些大品牌治疗胶布含危险水平可致癌化学物质
日媒:美军在横田基地存有140万升毒水 如泄漏将污染东京食水
3M涉排放PFAS污染水源 付806亿与美国供水系统和解
加国卑诗消防员制服疑含致癌物 数年内逾40人死
相关研究发表在《暴露与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期刊。PFAS是一种含氟表面活性剂,被广泛运用在塑胶、不沾锅等产品,由于极高耐用性而被形容为「坚不可摧」,甚至经常被称为「永久化学物」,它会在土壤、水域、野生动物体内累积,甚至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事实上,PFAS经常与癌症、胎儿异常、高胆固醇、甲状腺问题、肝脏及生殖障碍有关。研究更显示,几乎所有美国人血液中都有可测量的含量。
美国所有人血液几可测出PFAS
研究团队选择新罕布什尔州作为研究地点,因为那里具有工业历史背景,却是全美海鲜消费最高的地区之一。他们在沿海市场购入销售量最高的26种海鲜,并且检验PFAS含量,包括鳕鱼、黑线鳕、龙虾、三文鱼、扇贝、虾和吞拿鱼,结果发现虾与龙虾的PFAS平均浓度最高,每公克的肉可含1.74~3.30毫微克(nanograms,十亿分之一克),其他鱼类及海产大多低于每公克肉低于1毫微克。
研究人员表示,PFA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因此很难确切得知这些化学物质从哪里,或者如何进入海洋食物链,但2类海洋生物更有可能在体内累积。第一种是贝类,因为它们通常栖息在靠近岸边的海底,第二种是较大型海洋生物,因为它们可能会透过食用小型海洋生物摄入PFAS。
贝类、体型较大海鲜风险更高
该学院流行病学副教授罗马诺(Megan Romano)指出,海鲜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文化及生活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对于海洋物种的研究却存在显著空白,「我们的建议不是不吃海鲜,海鲜是精益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的良好来源,但也可能是被潜在低估的人类PFAS暴露来源」,他们再次呼吁尽速制订相关食品法规。
—
紧贴最新最快新闻资讯,请立即下载星岛头条App: https://bit.ly/3Q29Vow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