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人物志|传承仁医精神 力推科研「落地」陈家亮不忘杏林初心

2024-04-15 08:00

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前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分享对医疗创科的独到看法。
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前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分享对医疗创科的独到看法。

「我现在游手好闲的。」前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笑笑地说,卸任后开始放学术假期(Sabbatical leave),近来专注研究和医学的工作。草根出身,经历孤独科研,这位世界级的肠胃科专家,始终以市民的健康为最优先,除了为本地医疗教学形式带来改革,也致力实践将科研成果「落地」,他期望助力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建议粤港两地互通大数据和生物样本,并呼吁科研人员和投资者改变心态,敢于创新。

「当年人事部门主管强调,院长只需要百分百专注于行政工作,但我不想做个纸上谈兵的医生,我全部都要做。」陈家亮说,他决心要兼顾看诊、教学、科研和行政,每天靠3杯咖啡工作18小时,如是者坚持了11年。
 

陈家亮(右一)与中大团队创建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MagIC)。
陈家亮(右一)与中大团队创建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MagIC)。
陈家亮庆幸一路上有团队的支持。
陈家亮庆幸一路上有团队的支持。


卸任院长后,他近来每天到科学园报到,专注肠道微生态的科研工作。他与中大团队于2020年在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下,成立了「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Microbiota I-Center)」,目标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早期疾病检测和治疗的项目,例如通过分析冀便,得知病人肠道内的致癌细菌组合,以及通过服用能平衡肠道微生态的益生菌配方,改善整体肠道健康,长远减少患大肠癌的机率。

盼粤港互通数据 加快研究速度

他说,近年本港锐意发展医疗创科,政府不断投放资源支持,如香港科学园及河套区的港深创科园等,又如去年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以配对形式鼓励大学科研团队与投资者合作,把科研成果商品化,初步所见反应正面,「接下来希望粤港两地的大数据和生物样本能够互通,加快研究的速度。」

陈家亮认为,香港的医疗创科目前处于初阶,但胜在「底蕴」好,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医疗系统,医疗水平上香港认第二,没有太多地方敢认第一,故相信创科也可以快速追上,下一步需要持份者改变心态。

作为局内人,他形容,科研是一条漫长、孤独和低回报的路,「越来越少年轻医生选择这条路。」他认为,科研可分2种,第一种是在医学的层面上增长知识。他至今发表过多篇世界级论文,改写国际肠胃科的治疗指引,然而逐渐感受到光做研究,不足以改善大众的健康,遂自我叩问,如何才是以病人的福祉为依归,得出结论,要让科研「落地」。
 

陈家亮是首位获美国肠胃科医学院颁发「国际领袖大奖」的华人。
陈家亮是首位获美国肠胃科医学院颁发「国际领袖大奖」的华人。


不应以文章数量定夺事业进展

他不讳言,科研人员需要跳出舒适圈,提到过去研究人员由助理教授升副教授等升迁,视乎发表文章的数量而定,「我认为大学现在不可以再走这条路,不应单靠这个方法让人员取得事业上的进展,要鼓励他们多尝试。」

投资者也是同样道理,陈家亮说,港人过去习惯「搵快钱」,部分人不愿意投资创科,「可能5年、10年才见到成果,还是高风险,有机会10个项目只有1至2项成功。」但他以美国矽谷为例,当地云集科研人才,纵使想法多天马行空、投资风险多高,亦有人愿意出资,「如果香港要成功,我们要缔造那样的生态环境。」

此外,每当有本地医学研究发表,相关新闻下总有人询问何时可在公营医院使用该服务。陈家亮能够理解,但他说,科研也好,创科也好,需要谨慎验证其安全和成效,「我们不可以把市民当白老鼠,出事就当你运气不好,急不来的,需要长时间求证。」他也提到,即使确保安全,要纳入医疗政策内亦需经重重关卡,「有很多场仗要打,需要不屈不挠的精神。」 
 

陈家亮盼通过分析粪便,达至早期疾病检测。
陈家亮盼通过分析粪便,达至早期疾病检测。


「所以回头看,自小的家庭环境,培养到我屡败屡战的斗志。」陈家亮说得云淡风轻,谈起60年代出生自草根家庭,家境清贫,「对我来说,面对逆境要捱世界是很正常的事,偶尔有些好日子过、有少少成就,已经很开心、很感恩。」

「现时这个世代的年轻人较受保护,输不起,但我人生输多赢少,所有成绩都用双手打拼回来的。」当年,他是中大医学院成立初期的第3批学生,名副其实的开荒牛,「我们是不受欢迎的一族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是『根正苗红』,不少医生甚至抱有怀疑的态度 。」

当时他被安排到观塘联合医院实习,医院规模细小简陋,「我们要在货柜箱内上课和当值,很多时候要披荆斩棘,自己杀出血路,相信今时今日的人无法想像。」他说,资源和人手虽少,但大多医生仍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当然也有少数反面教材,「我告诉自己,日后绝对不能伤害学生的弱小心灵,亦不能因为自己是权威,而将病人视为蚁民。」 
 

陈家亮与恩师沈祖尧教授。
陈家亮与恩师沈祖尧教授。

改革教学形式 助学生发挥小宇宙

后来陈家亮入大学任教,也是以病人福祉为出发点,希望做位「不一样」的医生,「一个人一双手,一日24小时,一年365日,可以救到多少名病人?如果我教更多学生出来,能帮助的病人将以几何级数上升。」另一方面,因为当时本港的医疗指引跟随外国,但他认为亚洲人和西方人的身体和基因构造不同,希望通过科研,研究出高质素、符合本地的国际指引。

成为中大医学院院长后,他提出医疗教育改革,希望推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让学生根据志向选择合适的课程组别,合资格者可选择直接修读第2年的核心医学课程,「我们的医学教育不应该太机械化,像在工厂『啤胶』,每年『啤』数百位一式一样的医生出来,应付到本港医疗人手不足就算,应度身订造个人化的课程,但这做法当时称得上违经背道。」

建议一出,陈家亮饱受抨击,甚至被质疑是为了「抢学生」,计划一度暂缓。回顾这段往事,他倒也坦荡,「我到今时今日都相信每位学生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应该要帮他们发挥小宇宙。」
 

陈家亮是首位担任院长的中大医学院毕业生。
陈家亮是首位担任院长的中大医学院毕业生。


10年过去,中大医学院的「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GPS)已连续多年成为全港收生成绩中位数最高分的学科,但他说,分数高不值得骄傲,「最重要是令到学生有好的学习经验,缔造一班未来的医学领袖。」

拼搏多年迎来悠长假期,虽然放假可以暂停教学,但他依然坚持初心,趁机指导在医院遇上的学生。在医学上,他仍有满腔热情和理想,说起许多还想做的事,希望守护市民健康的心,是推使他前进的动力,「吾生有『杏』,杏林的杏,也是幸运的幸,此生能够做医生,已是一件幸运的事。」

样样都要等转介 医疗服务缺「人性化」

陈家亮分享,有病患受失眠所困,在肿瘤科覆诊时要求医生开安眠药,医生指,失眠属精神科,需做全面的睡眠评估才可获处方安眠药,「婆婆后来和我说,等得转介已经卖『咸鸭蛋』了。」在他看来,现在的医疗服务少了一点「人性化」。

「医护觉得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真的很可惜。」他说,医疗指引能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成效,攸关人命,跟随指引是对的,「但当中总有空间和弹性,让你可以根据真实情况,做出对病人更好的决定。」

轮候看诊人数过多,每位病人平均只有5至6分钟会见时间,但他相信,有好好善用时间的方法。他犹记得儿时轮候街症3小时,看诊的医生却「黑口黑面」,「有时讲句『我明白你的感受』、多少少关怀的说话,或多以眼神交流,病人的心已舒服一大半。」病患愿意向医生敞开心扉,也是一种认同和信赖,他说,与病人紧密接触,建立互信关系,有助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30多年前,陈家亮在医院实习,因求诊者太多,医院需在通道两侧,甚至洗手间外设置病床;时至今天,有关场景仍间中在公立医院上演。他说,公营架构做得好,即使牵涉大手术和电脑扫描等,也价格相宜,吸引更多市民使用服务,「但实际是无底深潭,增加多少服务才足够?」他强调,要改善有关情况,需要重新检视政策的根本,包括重新考虑是否需要透过医疗融资,或者医疗保险实行用者自付等。
 

陈家亮加入港台节目任主持人。
陈家亮加入港台节目任主持人。

试任节目主持人 冀提升市民健康

陈家亮近期接任港台医疗资讯节目《精灵一点》的主持人,他形容是全新体验,更邀请了中大肿瘤学系权威莫树锦教授担任嘉宾。

「不用花费便可学做主持,当然要答应啦!」陈家亮笑说,过去从未担任过主持人,认为是值得尝试的机会,目前还在摸索望镜头的时机,以及与其他主持人培养默契。他提到,该节目与其提升市民健康的初心不谋而合,更亲自邀请同僚——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担任嘉宾,「我希望趁这次机会,可以引进更多最新、全面又正确的医学资讯给市民。」

记者:林家希

---------------------------------

紧贴最新最快新闻资讯,请立即下载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