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屿山保育基金 推动人文历史及生态保育

2024-01-31 08:00

政府在2020年设立10亿元的「大屿山保育基金」,在大屿山推动保育工作。「大屿山保育基金」正接受新一轮的申请,将于2月底及3月底分阶段截止。本文专访大屿山保育基金谘询委员会主席梁美仪教授, JP与两位非官方成员陈洁茵博士及符展成先生, MH, JP,分享基金的工作,以及透过获批项目凝聚社区,推动保育。

「大屿山保育基金」旨在提高社区对大屿山保育的意识,促进社区人士参与实践保育理念,冀能为现今世代及下一代营造优质生活环境。基金成立至今,已批出46个项目,涉及金额约1亿4,000万元,获批的项目涵盖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生态系统、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及海防历史等。

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是大屿山保育基金最希望支持的项目之一。
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是大屿山保育基金最希望支持的项目之一。

支援保育项目及小型工程 造福社区
梁美仪教授指出,「大屿山保育基金」由两部分组成,其中5亿元资助合资格的非政府机构、慈善机构及专上教育院校等,与社区和土地拥有人协作,在大屿山推展保育和有关项目,
3个项目类别包括保育管理协议项目、研究项目及教育和参与项目。另外5亿元用于推行小型地区改善工程,以支援保育工作并改善大屿山的环境,例如移除外来入侵红树物种、修复天然溪涧等。梁教授说:「每个研究项目资助上限250万,为期3年,研究议题涵盖重要物种、生物多样性,以及大众尚未透彻了解的生物分类群及生态系统。例如香港观鸟会发现南大屿山近年出现一些罕见鸟类,但在香港尚未有相关研究,因此以南大屿山树林鸟类为主题作具系统性的鸟类研究。」

梁教授透露,「大屿山保育基金」其中一个最希望支持的项目,是研究如何在大屿山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大屿山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这里有高山、森林、长长的海岸线和不同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民文化。我们希望透过基金实践大屿山整体保育目标,提供机会推动公众与当地居民一起为大屿山保育作出贡献和交流。」

涵盖教育及公众参与 面向大众
梁教授说,基金自2020年运作至今进行了3轮邀请,共收到约150个申请,并批出了46个项目,当中有17个教育和参与项目。「这些项目最多可持续两年,有助公众理解为何需要保育,以及保育的主题,例如制作关于大屿山文化、生态或物种信息的影片,或透过举办比赛让公众了解大屿山的现况,鼓励大众参与保育的工作。」梁续说,「另有一类属较大型的项目,即保育管理协议计划,简称MA(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greement),每个项目的资助可达1,300万,为期3年。至今我们已批出了5个MA项目。总括而言,基金的项目不单推动了当地居民与环保团体的参与,亦引进大专院校教授、老师以及当地中小学校一同为大屿山的保育工作作出贡献。」

梁教授指出,大屿山的历史与香港的历史息息相关,早在宋代,大澳的盐田就有记载,当时需要将盐交给官府运往京城。
梁教授指出,大屿山的历史与香港的历史息息相关,早在宋代,大澳的盐田就有记载,当时需要将盐交给官府运往京城。
宝莲寺旁有个历史悠久的茶园,而中文大学的项目希望将香港出产茶叶的历史带给市民,让他们了解茶叶及品种。
宝莲寺旁有个历史悠久的茶园,而中文大学的项目希望将香港出产茶叶的历史带给市民,让他们了解茶叶及品种。


谘询委员各有所长 多角度提升人文和生态价值
大屿山保育基金谘询委员会共有20位成员,其中4位为官方成员,16位为非官方成员,包括不同专业人士及大专院校的学者。来自香港大学的陈洁茵博士,是生物科学学院的高级讲师及环境管理理学硕士课程统筹主任。陈博士认为,基金可以推动不同领域的人士,特别是各大专院校一同参与。「基金积极与各大专院校合作,推动年轻人参与保育,期望在文化及生态保育方面,扮演推动知识传承和创造的角色,让知识可以传至多个社会领域。而大屿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拥有不少特殊的物种,如卢氏小树蛙,是本地独有物种,最大的原生族群就位处大屿山。基金期望透过资助项目,让大众了解香港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方。」

另一位非官方成员,思城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符展成先生来自建筑界,对基金的工作有另一角度的看法。「我比较关注城市设计和相关事务,喜见各项目让人们更了解大屿山,发掘它的文化。大屿山内有多个村落,包括大澳,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繁荣昌盛的渔村。随着城市发展,大屿山在过去曾被视为『剩馀空间』,实际上它的面积大约等于两个香港岛,而且生态系统丰富,山高水长,天然资源不比香港岛逊色。大屿山不单是香港国际机场的所在地,更是港珠澳大桥的延伸,在香港城市发展当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人认为城市化发展意味着只建高楼大厦,但实际上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应该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符先生指出,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价值,有助年轻一代在香港生活或游玩时同时关心保育议题。「希望在未来的申请项目中,能够展示更多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与市民分享,将大屿山发展成新型『文化绿洲』。」

梁教授补充,在自然保育方面,基金注重未经充分研究但具有潜在保育价值的物种的研究。「受威胁的物种,如香港斗鱼,在东涌及其他河流发现都需要加强保护。此外,我们亦关注市区生态保育,尤其是外来植物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通过种植本地植物来孕育本地生物,例如蝴蝶和蜜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持。基金已资助两个项目,一个是滨海湿地对碳封存的研究,另一个是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对碳储量和碳封存的研究,研究结果相信对未来生态修复的规划至关重要。」梁续说,「在文化保育方面,我们会优先考虑4个范畴——大屿山的乡村传统、军事文物建筑、社会经济风貌,以及村落的形成、布局和相关组成。」

跟进成果 推动持份者参与 实现共同保育目标
大屿山保育基金谘询委员会的主要角色,是就基金的行政和运作及其他有关事宜提供意见;审核项目的申请,就获支持的申请项目的优先次序及其资助金额提供意见,监察获批项目的进度;以及就政府建议的小型地区改善工程的优先次序提供意见。项目审批过程是否复杂?陈博士透露:「秘书处会将相关政府部门就申请项目的意见提交给委员会参考。我们会召开会议认真讨论每个申请项目,以评估计划的质量尤其对大屿山保育的整体效益。一旦资助获批,我们会关注项目的实际成效,秘书处亦会跟进项目的执行情况,并在程序上寻找改进空间。」

至于基金如何与其他持份者合作,以实现共同的保育目标,陈博士回应:「秘书处会进行宣传,例如向大专院校,让学者更深入了解基金的宗旨。另外,透过基金,可与土地拥有者或承租人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以长远的视角来达成保育目标。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即使我们有保育的意愿,也未必能够实践目标。」陈续说,「针对广大市民,我们也会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增加宣传力度,以及进行不同活动,提高市民的保育意识。长远而言,随着我们科学和常识科的改革普及,大屿山有潜力成为重点自然教育基地,让幼稚园、小学和中学学生亲身到访了解大自然和人文历史。」梁教授补充,大屿山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它的历史构成香港历史的重要部分,大众应用心用力保育这片地方,让后代能够享受其自然美丽的环境并感受到当中的美好。

获基金批核的一个浸会大学项目,以游戏学习及与大自然互动,活动包括让他们看红树林,透过环境教育活动带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获基金批核的一个浸会大学项目,以游戏学习及与大自然互动,活动包括让他们看红树林,透过环境教育活动带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2023-2024年度大屿山保育基金现正接受申请
 

2023-2024年度大屿山保育基金现正接受申请,以资助合资格团体在大屿山推展保育和有关项目。
「保育管理协议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3月28日下午5时,「研究项目」和「教育和参与项目」的
申请截止日期则为2024年2月29日下午5时。申请表格正本及软复本必须在截止时间或之前递交。截止时间后提交的申请将不获考虑。申请表格和指引可扫右方QR码了解。

梁教授解释,审批保育项目会以「4-3-2-1」标准厘定。以100分为例,40分是根据计划书的整体性来评分,关乎该计划是否能够实现保育大屿山的目标及其效益。30分是根据计划书的质量,如内容丰富且具有可行性,通过的机会会较高。20分是有关申请团体或项目团队本身的能力以及过去类似项目的执行情况。最后10分是考虑财政预算的合理性。

如有查询,可致电 2153 2739 或电邮至 [email protected] 与大屿山保育基金谘询委员会秘书处联络。

(资料由客户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