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赠日︱病父获26岁女儿活体捐肾 曾挣扎忧浪费 终重返职场至退休

2023-11-11 07:00

今日(11日)是器官捐赠日,但今年首9个月,本港只有42宗肾脏捐赠个案,比前年疫情期间也有72宗,出现明显差距。现时轮候肾脏移植的末期肾病病人多达2,438人,医院管理局中央肾科委员会主席雷声亮估算,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年9个月,并不理想。有肾脏移植受赠者坦言难忘当年持续洗肾的悲哀,对捐赠者一直心怀感恩:「我有生之年每日都会感谢他(捐赠者)和他的家人。」

换肾平均要等5年9个月  近2500末期肾病患者轮候

香港移植宗数统计。
香港移植宗数统计。
左起:医管局中央肾科委员会主席雷声亮、陆少冰、刘保财、九龙西医院联网肾科顾问护师李淑恒。医管局供图
左起:医管局中央肾科委员会主席雷声亮、陆少冰、刘保财、九龙西医院联网肾科顾问护师李淑恒。医管局供图
陆少冰(左)和刘保财(右)。萧博禧摄
陆少冰(左)和刘保财(右)。萧博禧摄
陆少冰换肾后重获新生,不久后更怀上第二胎,为家庭带来新生命。受访者供图
陆少冰换肾后重获新生,不久后更怀上第二胎,为家庭带来新生命。受访者供图
陆少冰(左)和儿子(右)合照。受访者供图
陆少冰(左)和儿子(右)合照。受访者供图
刘保财(右)和女儿(左)旅行合照。受访者供图
刘保财(右)和女儿(左)旅行合照。受访者供图

血型不相容亦有机会成功移植

雷声亮表示,一般人体捐出一个肾脏后,另一肾脏能负担全部肾脏功能,对身体生理功能并无不良影响,而活体肾脏移植可缩短病人等候时间,移植肾5年存活率更高达90%,相对遗体捐赠的80%为高,为末期肾病病人提供另一治疗选择。

他又说,现时活体肾脏摘取手术一般以微创手术取代传统剖腹取肾手术,好处是捐赠者伤口小,手术后疼痛少、恢复快。过去许多市民对活体捐肾认识不多,一般是亲人主动提出,但近年医学进步,即使捐赠者和受赠者血型不相容,仍有可能成功移植。医管局已于去年11月完成第二宗交叉配对及移植的成功个案,两个家庭的捐受者康复情况均理想。

对于香港的捐赠率长期较低,雷声亮认爲主要是由于香港属华人社会,对「留全尸」的观念较浓厚,且家属很多时也不知道潜在捐赠者的意愿。九龙西医院联网肾科顾问护师李淑恒呼吁,可透过「器官捐赠3S」,在社会建立支持器官捐赠的文化,包括于中央器官登记名册登记捐赠器官的意愿(Sign-up)、向家人及朋友分享意愿(Speak-out),及鼓励家人朋友支持器官捐赠(Spread-out)。

受赠者心怀感恩:我是代替他生存

尽管换肾距今已30年,生活回复正常,重投职场,更奇迹般怀上第二胎,但陆少冰仍难忘当年需要持续洗肾的悲哀。对于有去世的捐赠者捐出肾脏,她一直心怀感恩:「我有生之年每日都会感谢他(捐赠者)和他的家人。」

陆少冰忆述,约30多年前患上肾病,当时每日需洗肾4次,半年后被逼辞去文职工作。她说,洗肾的日子维持近4年,其间生活「黑暗」,当时女儿年纪小,丈夫需独力养家,经济压力大,自己却连简单的家务也未能完成,成爲家庭包袱,一度失去生存动力。其后接到来电,获通知可换肾,改变了她一生,「有今天安稳的生活都是因为他(捐赠者),我是代替他生存,也从没有忘记他给予我的东西。」

另一肾脏移植受赠者刘保财原在公立医院病房任职病房助理,已换肾约10年。12年前,其肾脏指数不达标需「洗肚」,当时轮候遗体捐赠,医生就建议考虑活体肾脏移植,但经检查后发现只有女儿适合移植。刘保财心里非常挣扎,因女儿当时年仅26岁,让她捐肾感觉浪费,亦担心她日后若有需要,身体只剩一肾。

经过长达一年半的身心评估,两父女成功完成移植,刘保财得以重返工作岗位直至退休。他指,女儿术后康复理想,身体状况稳定。他也得以重拾登山兴趣,并能与一家人一起旅行。他强调,会好好保护及爱惜这个从女儿处得来的肾脏。

记者:萧博禧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