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3|陈茂波:各措施经常支开支数十亿元 无计划调高薪俸税、利得税

2023-10-26 16:08

陈茂波预料本港第三季外围经济环境将持续艰难 。陈极彰摄
陈茂波预料本港第三季外围经济环境将持续艰难 。陈极彰摄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26日)在解说《施政报告》中推动经济、金融及物业需求措施时指,本港是细小且全面开放的经济体,极受外围及内地经济环境影响,坦言在今年第三季,经济环境持续困难,面对利率持续上升,影响货物需求,某程度上打击巿场信心,且欧美货币政策估计持续偏紧,巿场估计持续时间较预期更长,加上地缘政治局势持续升温,均为经济带来更大不确定性。

对今年财政赤字会否因推行多项减税措施扩大,陈茂波指,今年《施政报告》措施涉每年经常性开支约数十亿元,他承认今年赤字会较年初《财政预算案》的估算为高,主要是因印花税及卖地等收入下降。

陈茂波与许正宇、丘应桦及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陈茂波与许正宇、丘应桦及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陈茂波与许正宇、丘应桦及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陈茂波与许正宇、丘应桦及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陈茂波、许正宇、丘应桦及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陈茂波、许正宇、丘应桦及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出席《施政报告》政策简介会。陈极彰摄

陈茂波指,香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2.2%,第三季亦有增长,但速度较预期慢。目前旅游业正在复苏,第三季日均旅客人次达11.3万,约为2018年同期的65%,酒店入住率升至近9成。惟因外部需求持续疲弱,货物出口续跌,7至8月商品出口货值按年跌6.2%,但固定资产已扭转跌势,并在第3季强力反弹。劳工巿场亦向好,经季节性调整失业率由第2季2.9%再降至第3季2.8%,通胀率同期由1.7%降至1.7%。

但陈茂波提及,今年9月楼价较2021年同期历史高位跌约17%,成交量由2021年上半年月均6,700宗,逐步下跌至今年首季的4,700宗、次季的4100宗,及第3季的3,100宗,但认为反映巿场无出现恐慌性抛售。而一手楼供应在未来3、4年预期持续在10.7万个的高水平,今年起计5年内料年均有逾1.9万个单位落成。另股巿因受地缘政局及高利率等因素影响,预期会持续受压。

称毋须执著某一年盈馀或赤字

对今年财政赤字会否因推行多项减税措施扩大,陈茂波指,今年《施政》措施涉每年经常性开支约数十亿元;至于当中的投资未来的基设施,则由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办公室就个别项目部置筹务融资安排。他承认今年赤字会较年初《预算案》的估算为高,主要是因印花税及卖地等收入下降。

但陈茂波强调,本港是细小的经济体,经济环境易随外围波动,故应按经济周期去「睇赤字」,只要在经济周期内保持平稳,便毋须「执着于某一年的盈馀或赤字」。对哪一个政策开支最大,他指难作具体估算,惟若生子奬励金因出生率上升而上涨,亦是好事。

陈茂波续指,若能引入更多优质企业,企业及其聘用人才都会向香港「交多啲税」。如最近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已招来30间企业,总投资额达3万亿元,未来数年将创造1万个职位手,大多属中产以上的科研人才,「对我们来说也是税收。」

《施政报告》重点政策措施

先免后徵如何防走数?何永贤:交税后才除去押记

对外来人才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徵」,即允许人才买楼后申先暂免缴付印花税,如何避免「走数」。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指,外来人才买物业后,需向税务局作申请,申请获批后物业记录上会有押记,当他放售物业时双方律师查册均可看到押记。而外来人才必须缴交税款才可去除押记,回复良好业权(good title)出售,政府稍后亦会向律师公会详细解说安排。另她指,入境处掌握外来人才名单,连同缓冲期的9年时间内,若人才仍未成为「香港人」,便会启动程序徵收税款,启动后需在30日内缴税,否则将徵收10倍税款。 

对股票印花税还原至前年(2021年)水平理据,陈茂波指股票交投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特定时段内资金流向等,减免印花税只是其中一步,施政报告亦提及需「好几样嘢一齐做」,且要考虑公共财政能力,综合考虑后认为回复至2021年水平较为合适。 

陈茂波续指,年初曾在《预算案》提及,全球税制正在演变,包括全球稍后会出现最低税率,当本港跟随全球最低税率及其他措施,初步计算一年约可为本港带来150亿元利得税。 陈茂波又指,政府无计划上调包括薪俸税、利得税等任何税率。

集中东盟 一带一路国家招商 但仍然重视传统巿场

对《施政报告》集中在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商,是否意味放弃已撤资的欧美企业,陈茂波回应指「外资几时都喺在香港有入有出」,毋须太过介意一些变动,但强调仍然非常重视传统巿场,近期曾到访法国、伦敦等地,笑言从政治层面看,大部份报章报道均气氛「麻麻地」,但实际与当地商界接触,仍感到他们对香港、大湾区及内地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非常之热衷」。政府现时是在巩固传统巿场同时,开拓新巿场。

对经济前景未明却大增开支,陈茂波补充翻查过去十多二十年政府收入,卖地收益难免有高有低,最重要是环境不好时,政府有足够财政储备及借贷能力,令经济不会萎缩。且在政府有实力时,应该「勇于投资未来,应该使的钱就要去使」。他提及,数年疫情对基层巿民构成好大压力、故要推出纾缓措施,「啲钱储埋就应该要咁使,同时间也要开拓新收入来源。」至于花费巨大的基建项目,他指过去不论是铁路或土地基建投入,最终均对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益,故要用逆周期思维去推动基建,且即使财政储备足够,「用晒政啲钱」亦未必是最明智,渗入部份巿场资金或更好,「不少巿民也想要一些有稳定回报,风险较少的投资。我们的基建项目的一部份资金能否经此获融资,而不用向金融机构借钱?」故要由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办公室安排有关工作。

记者:脱芷晴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