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基金会倡增中医公私营协作 拍剧结合软性宣传推广中医文化

2023-10-16 00:00

团结基金中医政策倡议,左起:夏楠、周嘉俊、林蓓茵、叶文祺、舒振慧。(团结基金提供)
团结基金中医政策倡议,左起:夏楠、周嘉俊、林蓓茵、叶文祺、舒振慧。(团结基金提供)

本港医疗人手持续紧缺,开拓中医资源成新出路。民间智库团结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指,疫后港人对中医接受度显著提升,加上中医「治未病」概念,与港府新推动的基层医疗服务脗合,建议加强中西医公私营协作,将中医药疗法纳入基层医疗参考概览,并考虑将中医加入「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慢病共治)。研究人员指,在基层医疗服务的中医人数与西医相若,变相使医疗人手倍增。中医业界指,基层医疗指南及医健通系统现无足够诱因令中医师加入,希望可增加相关培训及厘清协作流程。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叶文祺指,疫后中医角色「愈来愈吃重」,加上中医医院将于2025年落成,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有中医药发展元素,现是好时机推广。除治疗层面,也要跨政策局及跨界推广中医药文化,「像拍电视剧、设计结合雷生春堂、中医药博物馆等古迹文化景点路綫等均能软,令中医更入屋。」他指,中医疗效不乏研究实据支持,用药标准有严格把关,需提升巿民对中医药认知,以突破传统印象。

研究员周嘉俊指,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在2014年至22年期间,总求诊量升近5成,至近152万人次。去年长者医疗券的中医服务用量,更占整体约4成,较5年前的2成多急增。加上在基层医疗服务的注册中医多达7900人,与注册西医的8300人相若,能补充人手。惟现时逾9成中医在私营服务,中西医协作却局限在医院层面,未尽用资源,「内地的高血压及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早有中医元素,港府可参考在慢病共治加入。」另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如痛症可加强协作,并设中医专用医疗券推动行业发展。

另中医基层医疗培训亦不足,基层医疗指南只有17.7%中医参与,用医健通者更低至6%。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副会长林蓓茵指,中医现难获病人全面病历,加上不少人不擅用电脑,术语也待标准化,故用电子病历者不多。同时,地区康健中心虽会转介病人,但数量非固定,诱因不足,致中医参与度低。林蓓茵指:「人口老化下高血压及糖尿病更常见,针灸及药膳可控制病况,也可纾缓水肿等并发症。若能普及中医的基层医疗知识培训,了解西医用药、程序及其他专职医疗介入流程等,有利彼此合作。」

记者:脱芷晴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