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诺贝尔奖│历来6华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高锟与港有渊源

2023-10-03 18:21

历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当中,以崔琦(左)和高锟与香港渊源最深。 资料图片
历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当中,以崔琦(左)和高锟与香港渊源最深。 资料图片

诺贝尔奖百馀年历史当中,物理学奖已颁发过115次,有时候是由2至3位科学家共同得奖,至今共有218人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最多华人曾经获得的诺奖奖项,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以下细数6位科学家的故事。

「光纤之父」高锟年轻时。 资料图片
「光纤之父」高锟年轻时。 资料图片
高锟发现光纤可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促进了现代通信以至全球互联网的发展。 资料图片
高锟发现光纤可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促进了现代通信以至全球互联网的发展。 资料图片
高锟与太太黄美芸。 星岛资料图
高锟与太太黄美芸。 星岛资料图
光纤之父高锟教授个人巡回画展暨高锟慈善基金5周年庆祝活动。 星岛资料图
光纤之父高锟教授个人巡回画展暨高锟慈善基金5周年庆祝活动。 星岛资料图
1987年候任中大校长时的高锟(中)与时任中大敎务长杨汝万(左)及秘书长梁少光(右)见记者。 星岛资料图
1987年候任中大校长时的高锟(中)与时任中大敎务长杨汝万(左)及秘书长梁少光(右)见记者。 星岛资料图

2009年 - 高锟

历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当中,相信港人对港产「光纤之父」高锟印象最深刻。高锟在上海出生、就读至初中,二战后移居香港,在圣若瑟书院读高中,中学毕业后因港大没有电机工程学系赴英读大学。1957年大学毕业后,高锟进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的英国子公司任工程师,后来加入研究部门,1966年在英国做出划时代实验,发现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以长距离传递信息,促成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条件,从此改写了人类的通信媒介与模式。

1970年高锟回港出任中文大学电子系创系教授,1987年至1996年出任中文大学校长,其后退休。他在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原因是「在光传输于给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突破性成就」,但他在2004年已患上脑退化症。妻子黄美芸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成立了高锟慈善基金,积极为脑退化症患者、家属及照顾者提供协助。高锟于2018年病逝,享年84岁。

崔琦2005年接受本报访问。 星岛资料图
崔琦2005年接受本报访问。 星岛资料图
2000年一众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应届毕业生于走廊巧遇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纷纷趋前与偶像大合照。 星岛资料图
2000年一众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应届毕业生于走廊巧遇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纷纷趋前与偶像大合照。 星岛资料图
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档案室成立礼上,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及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与记者工作人员合摄。星岛资料图
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档案室成立礼上,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及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与记者工作人员合摄。星岛资料图
崔琦(中)是香港培正中学名人校友。 星岛资料图
崔琦(中)是香港培正中学名人校友。 星岛资料图
2007年,崔琦(中)在香港大学获颁名誉科学博士。新华社
2007年,崔琦(中)在香港大学获颁名誉科学博士。新华社
2009 年,崔琦获香港科技大学颁授理学荣誉博士学位。 中新社
2009 年,崔琦获香港科技大学颁授理学荣誉博士学位。 中新社

1998年 - 崔琦

1998年,崔琦与罗伯特·劳夫林(Robert Laughlin)及霍斯特·施特默(Horst Störmer),因共同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而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大大地丰富了物理学家对量子相和量子相变的理解。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宝丰,1951年只身来港,先后就读于培正中学和金文泰中学。毕业后,他获得教会奖学金赴美留学,1958年入读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主修数学。后来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67年取得博士学位。1968至1982年,崔琦在麻省理工学院及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研究院,从事固态物理研究,并在1982年转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

1998年 - 朱棣文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1976年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49岁的朱棣文因「发展了用激光(镭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方法让科学家得以非常精确地研究单个原子,而这项技术也可用于构建具有高精度的原子钟。

朱棣文出生于学者之家。父亲朱汝瑾、外祖父李书田、母亲的伯父李书华和哥哥朱筑文都是学者。朱棣文从2009年起出任奥巴马政府的能源部长4年,成为继赵小兰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人,也是历来首位担任美国内阁首长的诺贝尔奖得主,在任期间积极推动可替代能源 。

2023年5月19日,丁肇中应邀到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北京怀柔校区,微笑倾听学生提问。 中新社
2023年5月19日,丁肇中应邀到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北京怀柔校区,微笑倾听学生提问。 中新社
2023年5月19日,丁肇中到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怀柔校区做主题报告,会场座无虚席。 中新社
2023年5月19日,丁肇中到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怀柔校区做主题报告,会场座无虚席。 中新社
2023年5月21日,丁肇中在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上发言。 新华社
2023年5月21日,丁肇中在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上发言。 新华社
丁肇中的日常生活:坐在瑞士日内瓦附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 新华社
丁肇中的日常生活:坐在瑞士日内瓦附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 新华社
丁肇中的日常生活:2017年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组会议后离开办公室。 新华社
丁肇中的日常生活:2017年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组会议后离开办公室。 新华社

1997年 - 丁肇中

丁肇中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一种新的亚原子粒子(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他因父母正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而意外获得美国公民身份,出生后2个月已返回中国。

由于战争关系,丁肇中 12岁前无法获得正统获育,由父母在家中教导。1949年,丁肇中一家辗转迁至台湾。高中毕业后他曾考入台湾的大学,但因志趣不合为由休学,转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62年博士毕业后,丁肇中立志从事研究工作,1967年起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授,主要研究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 /ψ基本粒子」,两人因此同时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丁肇中在颁奖典礼上还用中文发表演讲。

杨振宁(右二)2019年在北京出席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中新社
杨振宁(右二)2019年在北京出席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中新社
杨振宁(左二)出席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庆典。 中新社
杨振宁(左二)出席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庆典。 中新社
李政道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发表演讲。新华社
李政道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发表演讲。新华社
杨振宁(右二)2019年在北京出席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中新社
杨振宁(右二)2019年在北京出席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中新社
位于中研院物理所的「吴大猷纪念馆」,展出吴大猷(中)和杨振宁(左)、李政道(右)二位学生的合影。杨、李后来几乎不往来,难得在老师的寿宴上合照。 中时
位于中研院物理所的「吴大猷纪念馆」,展出吴大猷(中)和杨振宁(左)、李政道(右)二位学生的合影。杨、李后来几乎不往来,难得在老师的寿宴上合照。 中时
吴大猷(中)1997年在清大欢度92岁生,二位得意门生李政道(右)、杨振宁院士陪侍在侧。寿宴上吴大猷妙语如珠,逗得宾客笑声不断。 中时
吴大猷(中)1997年在清大欢度92岁生,二位得意门生李政道(右)、杨振宁院士陪侍在侧。寿宴上吴大猷妙语如珠,逗得宾客笑声不断。 中时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 因宇称不守恒 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家属杜致礼、秦惠䇹同往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 网上图片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 因宇称不守恒 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家属杜致礼、秦惠䇹同往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 网上图片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

1957年,李政道获奖时年仅31岁,与另一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共同获得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两人均师从中国物理学家吴大猷。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因抗日战争而未能完成中学学业。1943年,他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抗战结束后获吴大猷推荐,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1950年取得博士学位。

杨振宁比李政道年长4岁,1922年生于安徽省会合肥市。他的父亲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本人1942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与李政道一样师从吴大猷。1945年,杨振宁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并在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与李政道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两人因推翻「宇称守衡定律」而获得诺奖,「宇称不守衡」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不过二人后来闹翻,疑似是因为有人争功抢排名。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