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星岭公屋项目现清朝鼠疫坟场遗址 天桥工程掘出大量墓碑及疑似骸骨

2023-08-27 07:30

摩星岭公屋项目现清朝鼠疫坟场遗址 天桥工程掘出大量墓碑及疑似骸骨
摩星岭公屋项目现清朝鼠疫坟场遗址 天桥工程掘出大量墓碑及疑似骸骨

西环摩星岭公民村遗址及加惠民道早年被纳入公营房屋项目,料2028年分阶段落成,有保育团体发现在其中一个建造行人天桥及扶手梯等设施工程的前公民村工地,埋藏大量麻石墓碑群,最早可追溯至逾120多年前的清光绪时期鼠疫坟场,现场并寻获疑似人类骸骨,估计随着工程挖得越深入,骸骨及墓碑将陆续呈现人前,担心相关物品被工程破坏后,失去有研究价值的史料,土拓署证实承建商目前在工地范围内掘出26块碑石,已妥善收集和暂存,日后会谘询相部门制定处理方案。

拥有大量军事及历史遗迹的西环摩星岭,其中公民村平房区遗址数年前已掀起保育争议。有保育团体就遗址斜坡上发现大量碑石向古物古迹办事处提出评级,提案发起人表示经史料推敲后,相信上址属上世纪鼠疫中死难者的坟场,但被古迹办以评级机制集中评审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包括坟场及碑石为由而拒绝评级。现时上址已被围封,并有文件表明平整工地后兴建一条连接域多利道与新建公营房屋的行车道,附设行人天桥、升降机及楼梯等。

前摩星岭平房区展开公营房屋工程 遗址挖出鼠疫坟场碑石

前公民村用地正进行平整工地及基础建设工程,料2026年完工。(康港刘影fb)
前公民村用地正进行平整工地及基础建设工程,料2026年完工。(康港刘影fb)
摩星岭前公民村遗址已被永久封闭,正进行一系列平整土地及基本设施工程。(香港行迹提供)
摩星岭前公民村遗址已被永久封闭,正进行一系列平整土地及基本设施工程。(香港行迹提供)
承建商将坡上挖掘出来的墓碑收集有待处置。(香港行迹提供)
承建商将坡上挖掘出来的墓碑收集有待处置。(香港行迹提供)
麻石碑的上方有排列编号,附有死亡日期,姓名及籍贯,最早可溯至清光緖24年。(香港行迹提供)
麻石碑的上方有排列编号,附有死亡日期,姓名及籍贯,最早可溯至清光緖24年。(香港行迹提供)
摄影师阿康在公民村遗址工程范围发现疑似人类骸骨碎块。(康港刘影fb)
摄影师阿康在公民村遗址工程范围发现疑似人类骸骨碎块。(康港刘影fb)
公民村遗址出现疑似金塔。(香港行迹提供)
公民村遗址出现疑似金塔。(香港行迹提供)
碑石经时代洗礼,部分字迹已冲刷无法显示,亦有不少无名碑存在,估计与当年鼠疫有关。(香港行迹提供)
碑石经时代洗礼,部分字迹已冲刷无法显示,亦有不少无名碑存在,估计与当年鼠疫有关。(香港行迹提供)
摄影师阿康在公民村遗址工程范围发现疑似人类骸骨碎块。(康港刘影fb)
摄影师阿康在公民村遗址工程范围发现疑似人类骸骨碎块。(康港刘影fb)
摄影师在现场寻获类似玉扣纸质的纸条,不排除有人曾进行祭祀仪式以求心安。(康港刘影fb)
摄影师在现场寻获类似玉扣纸质的纸条,不排除有人曾进行祭祀仪式以求心安。(康港刘影fb)
部分碑石经岁月洗礼,字迹开始不明显。(香港行迹提供)
部分碑石经岁月洗礼,字迹开始不明显。(香港行迹提供)
麻石碑的上方有排列编号,附有死亡日期,最早可溯至清光緖24年。(香港行迹提供)
麻石碑的上方有排列编号,附有死亡日期,最早可溯至清光緖24年。(香港行迹提供)
承建商将坡上挖掘出来的墓碑收集有待处置。(香港行迹提供)
承建商将坡上挖掘出来的墓碑收集有待处置。(香港行迹提供)
随着工程开展,被挖出的墓碑将会越来越多。(香港行迹提供)
随着工程开展,被挖出的墓碑将会越来越多。(香港行迹提供)
现场贴出告示表明施工范围及细节。(康港刘影fb)
现场贴出告示表明施工范围及细节。(康港刘影fb)

保育团体到访记录建屋前画面 发现人类骸骨碎块

不同保育团体今年多次重访旧地,视察现场施工后的变化,其中一直关注鼠疫坟场的「康港刘影」版主兼摄影师阿康表示,今年1月及7月到场,用相机记录下建楼前的画面。他发现位于公民村第一区对上大约60至80米的山坡正进行工程,第一次目击被起出的墓碑被集中摆放在一处,部分碑石清晰可见排列编号、死亡日期、姓名及籍贯,最早可追至清光绪24年(1898年),距今约125年历史,亦有部分则姓名及生卒年份不详,直至他上月到访,该批碑石已不知所踪,随同探险的医护人员及殡仪从业员,在泥土中发现藏在泥土内外露的灰白色沾泥碎骨,经表面纹理、手感、重量及形状,相信属近头颈以下的脊椎骨碎块,他们在附近又找到一些玉扣纸质的纸条,不排除有人踏入7月挖掘后,进行祭祀仪式以求心安。

阿康称根据本港1897年11月25日一份政府文宪,1894年鼠疫爆发,上环太平山街一带人口稠密,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地方,港英政府在摩星岭以西300码,即现在已荒废的公民村的范围设立一个专门给传染病和鼠疫死者安葬的坟场。为免尸体散播病毒,当时染疫尸体需深埋进9尺深的泥土,随着泥土进一步被翻起,他相信土堆下的骸骨或有机会陆续曝光,他担心当局既没有为碑石评级,又没有公开论述处理方案,相关历史将消失于公众跟前。

公民村坡上泥土深埋大量碑石。(康港刘影fb)
公民村坡上泥土深埋大量碑石。(康港刘影fb)
公民村坡上泥土深埋大量碑石。(康港刘影fb)
公民村坡上泥土深埋大量碑石。(康港刘影fb)
摩星岭前公民村遗址梯级残留在现场,经平整工程后料已夷为平地。(康港刘影fb)
摩星岭前公民村遗址梯级残留在现场,经平整工程后料已夷为平地。(康港刘影fb)
施工现场仍然遗下昔日公民村发展的历史与痕迹。(康港刘影fb)
施工现场仍然遗下昔日公民村发展的历史与痕迹。(康港刘影fb)
施工现场仍然遗下昔日公民村发展的历史与痕迹。(康港刘影fb)
施工现场仍然遗下昔日公民村发展的历史与痕迹。(康港刘影fb)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及梯级,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及梯级,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岭公民村,自02年拆卸后,遗址的旧日地砖花色,随着土地平整而相继铲平。(香港行迹Danny lee图片)。
由于现场开始施工,承建商围封旧地进行工程。(康港刘影fb)
由于现场开始施工,承建商围封旧地进行工程。(康港刘影fb)

土拓署:工地范围内已收集26块墓碑有待处理

关注军事界石及历史遗迹的「香港行迹」创办人何文杰(James)和林晓欣(Ebee),引述港英政府1856年设立针对华人殓葬法,同年在《政府宪报》公布于摩星岭及黄泥涌谷设立「华人坟场」,「下环以西地区华人于摩星岭下葬,而下环及以东地区华人限于黄泥涌谷下葬」,至1884年《政府宪报》公布华人不得再下葬于摩星岭北坡,只可在摩星岭南坡下葬,并列明「其界址设有石以示明其处 各宜恪遵毋违特示」,而昔日政府地图或《政府宪报》1884年278号上提及摩星岭华人坟场以北界线上有麻石柱,寻获其中5个近3米高的方尖碑,虽然他们未能从文件摩星岭方尖碑群的真正用途,但相信与军事无关,有较大可能与「摩星岭华人坟场」划分爲南及北坡的界线有一定关连。

他们认同,公营房屋发展以适配人口居住需要无容置疑,但与保存史迹的前提下,两者可以共存而非「二拣一」的抉择题,尤其是当局因应兴建巴士总站而搬走东华痘局牌坊另行重置,同一情况下公民村遗址发现墓碑或骸骨亦可一并移走,列为香港早期坟场历史而加以保存,日后在适当位置重新展出,「如果喺呢家移走墓碑嘅行人天桥或扶手梯原址进行重置,对有忌讳嘅中国人来讲,唔系个个接受到,反而当局可以谂下摆喺适当地点更有研究历史氛围,例如将墓碑同东华痘局牌坊一并放喺东华三院文物馆,咁样可唔可行呢?」他们促请政府就连同摩星岭上的军事界石、方尖碑以及墓碑等一并交代保留及评级方案,以妥善保存香港独有历史遗迹。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应被指发现墓碑的前摩星岭平房区工程范围包括进行工地平整和建造相关的护土墙及斜坡、于西宁街附近建造一条横跨域多利道的行人天桥连楼梯和升降机设施、在域多利道建造停车湾、为公营房屋发展设置车辆/行人出入口、扩阔现时的域多利道/港岛西废物转运站的路口和增设行人过路设施、以及进行排水、排污、供水及环境美化等相关附属工程,料2026年完工。

相关新闻:每日杂志|鼠疫坟场遗址被拒评级 保育界蒐新证求翻案
 

昔日旧照可以窥视摩星岭等地区早期华人坟场的规模。(香港坟场历史讨论区fb)
昔日旧照可以窥视摩星岭等地区早期华人坟场的规模。(香港坟场历史讨论区fb)
早期华人坟场根据排列行数设有独立编号,部分会写上名字及籍贯。(香港坟场历史讨论区fb)
早期华人坟场根据排列行数设有独立编号,部分会写上名字及籍贯。(香港坟场历史讨论区fb)
「香港行迹」创办人林晓欣先后在摩星岭发现五个方尖碑,相信与摩星岭华人坟场南北坡界线有关连。(香港行迹提供)
「香港行迹」创办人林晓欣先后在摩星岭发现五个方尖碑,相信与摩星岭华人坟场南北坡界线有关连。(香港行迹提供)
政府宪报公告表明1884年9月1日以后,摩星岭以界碑爲界,北坡不准再有墓地下葬,改而南坡落葬。(HKGRO文件)
政府宪报公告表明1884年9月1日以后,摩星岭以界碑爲界,北坡不准再有墓地下葬,改而南坡落葬。(HKGRO文件)
政府宪报公告表明1884年9月1日以后,摩星岭以界碑爲界,北坡不准再有墓地下葬,改而南坡落葬。(HKGRO文件)
政府宪报公告表明1884年9月1日以后,摩星岭以界碑爲界,北坡不准再有墓地下葬,改而南坡落葬。(HKGRO文件)
政府公告1920年以公众健康及建筑物条例移走摩星岭墓地,交由东华医院处理相关物品,惟事后发现不少墓碑至今仍然存在。(HKGRO文件)
政府公告1920年以公众健康及建筑物条例移走摩星岭墓地,交由东华医院处理相关物品,惟事后发现不少墓碑至今仍然存在。(HKGRO文件)
5个近3米的方尖碑座落摩星岭不同地域。(香港坟场历史讨论区fb)
5个近3米的方尖碑座落摩星岭不同地域。(香港坟场历史讨论区fb)
摩星岭公营房屋项目分数期发展,最早2028年落成。(立法会文件)
摩星岭公营房屋项目分数期发展,最早2028年落成。(立法会文件)
公民村遗址将会兴建连接域多利道与公屋之间的行车道,附设行人天桥、升降机及扶手梯等基础设施。(立法会文件)
公民村遗址将会兴建连接域多利道与公屋之间的行车道,附设行人天桥、升降机及扶手梯等基础设施。(立法会文件)

古迹办:工程范围内并无已记录的「文物地点」

发言人称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 顾问公司委聘考古学家在工地范围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有一些碑石块散布在不同地点。当中部份碑石有破损及不完整,有些碑石刻有年份,有些刻有名字及籍贯,亦有些只刻有编号等。碑石的形状、大小、刻文字体等不尽相同。基于以上发现,考古学家推断这些碑石可能来自不同时期及不同坟场,于有关坟场被清拆或迁移时遗留下来,并用作前摩星岭平房区的建筑物料。

自施工迄今,承建商在工地范围内发现了26块碑石,并已按合约要求和考古学家的意见,妥善收集和暂存有关碑石于工地集装箱内,署方将会谘询相关部门以制定合适方案处理碑石。至于工地范围内暂未发现人类骸骨及金塔,若工程进行期间发现人类骸骨,将会通知警务处及食物环境卫生署到场处理。

古迹办回应就土木工程拓展署「坚尼地城加惠民道和前摩星岭平房区公营房屋发展」项目中,工程范围内并无已记录的「文物地点」,而查询中提及的方尖碑、界石及维多利亚城界石均位于工程范围外,不受工程影响。为有系统地研究及加强保护具文物价值的界石,古迹办正与香港测量师学会合作,找寻和研究具重要历史价值的界石,并以专业的土地测量标准记录这些界石。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