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吞并瑞信 世纪交易5大重点 中东投资者成大输家
2023-03-20 17:47
有逾160年历史的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在内外夹击下,最终逃不过被吞并的命运。在瑞士政府「威胁」被收购或国有化下,瑞信同意以30亿瑞郎,被瑞士第一大银行瑞银(UBS)收购。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15年来,首次有两大极具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合并,同时是再次有金融机构出事后,要由政府出手收拾烂摊子。《星岛头条》整合了这宗世纪交易5大重点,一文看懂其重要性。
交易条件助瑞银成大赢家
瑞银以全股份方式收购瑞信,总作价30亿瑞郎(约252亿港元)。根据交易条款,每22.48股瑞信股份,可以换取1股瑞银,相当于瑞信每股收购价为0.76瑞郎,较瑞信上周五(17日)收市价1.86瑞郎折让近60%。如果将时间拉长,今次作价更较瑞信一年前(2022年3月18日)股价折让90%,即瑞信仅一年就被「一折」贱卖。
今次交易有3大条件:
1. 瑞信投资组合日后首50亿瑞郎损失将由瑞银承担,其后90亿瑞郎则由瑞士政府承担,及瑞士央行将向瑞银提供1000亿瑞郎(约8400亿港元)的流动性援助。彭博指,瑞银的财富和资产管理投资资产,因今次合并而大增至5万亿美元。此外,瑞银获得特别豁免,保留瑞信依然录得盈利的瑞士子公司,市场料其估值已是瑞银收购瑞信代价的3倍多。
2. 瑞信价值160亿瑞郎的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将被「完全减记」,以增加该行的核心资本。
3. 瑞士通过紧急法案,为尽快促成今次收购,绕过向股东谘询、投票等程序。
相关新闻:瑞信30亿瑞郎「四折」贱价卖盘予瑞银 170亿美元AT1债券变「废纸」
谁是瑞银被吞并的输家?
中东投资者成大输家
虽然今次合并,令瑞信避过倒闭的命运,但该行股东、债券持有人,以至瑞士央行都是输家,其中中东投资者更是大输家。
瑞信倒下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几个月前才成为瑞信大股东的沙特国家银行,早前表明不会向瑞信增资助其脱困,引发市场信心危机。彭博报道指,沙特国家银行至今持股价值只剩2.15亿美元,损失最少11亿瑞郎(约93亿港元)。
另一中东投资者是卡塔尔主权基金,持有瑞信6.8%股权,是该行第二大股东,除了持股损失,有报道指卡塔尔主权基金过去亦持有瑞信AT1债券,但目前不清楚是否仍持有这些债券。瑞信第三大股东是沙地富豪在列支敦士登创立的Olayan集团。
瑞信指导银行家向客户解释被收购 强调符合最佳利益 服务不受任何干扰
今次瑞信瑞银合并交易条件之一,是瑞信价值约160亿瑞郎的AT1债券将被「完全减记」,即其价值「清零」。此举等于由债券持有人协助分担损失,触发投资者不满,及其他银行的AT1债券价格下跌。
瑞士央行不单向瑞信提供最多500亿瑞郎备用信贷,更为促成这宗世纪交易,向瑞银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援助,及承担90亿瑞郎的瑞信投资损失。
裁员规模
瑞银计划2027年合并后公司的年度成本基础削减超过80亿美元,相当于瑞信去年支出的近一半。市场预计,由于瑞银及瑞信合并后,有不少业务重叠,预计将裁员达1万人。
香港业务
瑞信在香港最为散户熟悉的,可能是作为牛熊证发行商,及担任多只大型新股的保荐人或承销商,目前如常提供服务。根据金管局及证监会资料,瑞信在香港的业务包括一家受金管局监管的瑞信香港分行,以及两家受证监会监管的持牌法团,分别是瑞士信贷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及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牌照可提供期货合约交易、提供资产管理、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等多项服务。 金管局及证监会指,瑞信客户可以继续透过该分行存取存款及使用瑞贷提供的交易服务买卖香港股票和衍生产品。
瑞信前景
瑞信的财富管理业务有望继续发展,因为瑞银主席Colm Kelleher表明对该业务感兴奋。不过,瑞信的投资银行前景不太乐观,Colm Kelleher称打算将该业务规模缩减。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