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由灰蒙蒙变绿油油的梦」成真 项目团队倡红磡建绿化平台

2023-02-28 17:15

提及到红磡隧道收费广场一带,相信不少人的印象都是交通长期挤塞、空气质素差、缺乏公共空间等等。这个熙来攘往看似已发展成熟的地方,其实背后还是可变奏出无限的可能。香港理工大学绿化平台工作室团队提倡在红隧收费广场上建立绿化平台,并深信此独特创新的社区项目将为社会大众带来长远裨益。但究竟绿化平台是甚么?为何要提倡?设立了会有甚么好处?一切由绿化平台总监雷震寰先生道出如何计划让红磡从「一个脱离灰蒙蒙环境,走进绿油油世界的梦」。

贴地建设理念 改善红磡多个问题

绿化平台看似离地抽象,难以在现实中发生,但它背后的理念,以至实际可行性,均相当贴地。雷震寰首先解释当中的理念,原来是源自红隧收费广场一带多年来不曾解决过的问题。「每日约有110,000辆汽车驶经红磡海底隧道收费广场,交通严重挤塞,令附近一带的空气质素极不理想,对行人、巴士乘客及附近居民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除了空气质素差,雷震寰更表示,他留意到红磡这一带缺乏绿化公共空间,行人网络又被隧道交通分隔,以致不少地方因难以到达而闲置,甚为浪费和可惜。「绿化平台附近一公里范围内,只有少量的康乐社区设施;而且,现时港铁红磡站上盖及尖东一些地区,都未被充分利用。」

绿化平台能全面照顾不同需要

为改善以上状况,雷震寰的团队借鉴了纽约Highline公园、南韩首尔市清溪川等外国例子,提倡建设绿化平台,以解决上述的多个问题。绿化平台能把污浊空气净化,不但为附近社区建立行人网络,增添社区设施,并在繁忙的收费广场上,提供一个3公顷面积的绿化公园。在2014年,理大进行了对绿化平台的初步可行性研究,社会各界、区议会及政府给予了不少正面的回应。在2020年,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为绿化平台项目发展的技术研究提供了资助,以探讨及解决建造上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展示绿化平台的可行性,希望最终政府能接纳及推行此项目。该发展技术研究预期于今年完成。 

雷震寰表示,绿化平台将分为三层,每层都有它的实际功能。「最顶的平台层包括园景公园、户外休闲设施、室内展览场地和餐饮设施; 中层将设有全天候行人网络连结四周,行人通道旁设有多功能社区空间、零售和餐饮设施和一个户外景观平台;地面层将继续容纳红隧车流,而现有南北行两面的露天巴士站将改造成无障碍的全天候巴士候车室,以保障巴士乘客的健康并提升候车体验。」

绿化平台的建设,除了可绿化社区,改善空气质素,更能丰富社区生活,增进市民健康,优化社区环境。「长远来说,我们希望绿化平台可带动红磡区的经济,让整个社区变得更有活力。」

兴建期需分阶段  将影响减至最低

当然,要实现绿化平台,也要面对多重的挑战。「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在兴建这个大规模的绿化平台时,能平衡现有的状况,将影响减到最低,毕竟平台会横跨整个红隧入口,不能因迁就项目兴建,影响正常的过海交通。」

团队建议分阶段式进行项目以解决问题︰「项目将会分为四期兴建,历时总长八年。在兴建平台的时候,会先兴建部分位置,让行车通道可在不受影响的位置如常运作,加上日后行车通道收费会全自动化,相信可将影响减至最低。」

项目获多个界别社区支持

为了研究有关项目的可行性,绿化平台项目团队更邀请了不同界别人士作为顾问,例如工程师及建筑师等。理大校董会成员及资深结构工程师刘志宏博士坦言,他起初听到有关项目时亦对当中的可行性存在疑问,「但在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绿化平台项目同时兼顾了消防、交通及城市规划等各方面,可谓相当全面,在我自身的专业角度而言,绿化平台项目在实际操作及运作方面是可行的。」

行人及市民才是最终的使用者,他们的意见同样重要。为推广更多绿化平台的理念,项目团队先后到社区举办了不同活动,例如讲座、工作坊、展览等。雷震寰表示︰「幸运地,市民得知绿化平台的项目,意见均相当正面,并相当支持,他们认为平台能解决红磡区多年来的问题,为地区带来裨益。」

绿化平台分三层,最顶的平台层包括园景公园、餐饮设施等;中层设有行人网络连结四周;地面层将继续容纳红隧车流,并将巴士站改造成无障碍巴士候车室。
绿化平台分三层,最顶的平台层包括园景公园、餐饮设施等;中层设有行人网络连结四周;地面层将继续容纳红隧车流,并将巴士站改造成无障碍巴士候车室。

 

为推广更多有关绿化平台的理念,绿化平台项目团队先后举办了不同活动以宣扬理念。
为推广更多有关绿化平台的理念,绿化平台项目团队先后举办了不同活动以宣扬理念。

 (资料由客户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