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内地与香港学术交流 助师生把握国家发展机遇 教资会支持两地大学联盟再创高峰

2023-02-24 17:00

在国家教育部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的积极协助下,内地与香港纷纷成立大学联盟,加强彼此交流。自2016年以来已有四个大学联盟相继成立,包括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以及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一直鼓励本港八所大学积极善用大学联盟的合作平台,为本港师生提供更多与内地合作伙伴的交流机会。为此,教资会自2019年起拨款予各个大学联盟,资助其统筹及举办各项学术及交流活动。在2022-25三年期内,大学可运用由教资会提供合共约1,000万元的额外拨款,支持四个大学联盟的各项活动,促进两地交流,助师生把握国家发展机遇,在学术和科研发展再创高峰,为国家与香港培育更多杰出人才。


粤港澳高校联盟篇:构建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顶尖科研技术产生协同效应 培育更多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重点策略,香港作为区内核心之一,可把握机会深化与内地合作,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粤港澳三地的大学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山大学和澳门大学,早于2015年共同发起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促进三地的学术交流。联盟至今已有42所大学加入,逾万名港澳学生参与其活动。

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表示︰「粤港澳高校联盟早在2016年,即国家在2019年公布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前,就已经成立,可以说是很具前瞻性。联盟以汇集三地精英大学、培养人才及推动地区发展为目标。香港在大湾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卓越的科研人才和技术在国际具顶尖竞争力,这有助推动国家在创科技术的发展,以及促进粤港澳三地一小时学术圈的交流。」

促进三地学生及不同专业领域交流

粤港澳高校联盟首重教育方面发展,以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的教育交流为使命。为此,联盟院校围绕国家当前的重大发展战略并结合自身学科特色,持续举办交流活动,通过社会服务、课堂研习、实地教学等方式,加深对国家发展的认识。段校长称︰「联盟举办夏日学院系列课程,让三地学生参与多元化的课程,成效非常好,我对此感到很高兴。另外联盟亦发起成立专业联盟,以资源共建共用为目标,促进三地不同领域交流协作。目前已组建37个专业联盟,并已举办上千场学术会议及活动,成功促成大量合作机会和成果,如内地大学于海洋学有丰富的研究资源,本港的大学可藉此进一步推动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优势互补,这是粤港澳高校联盟作为平台的用处。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兼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邓思颖教授亦称,联盟协助两地大学推动了具有特色的跨地域学术活动,例如建立了「中国语言学岭南书院」。「此交流平台的目的是让那些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师生,通过跨地域学术活动,吸收学科最新的知识。因疫情影响,自2020年以线上形式举行的第一届以来,吸引了无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师生,活动效果良好。讲座由区内著名学者主持,涉及语言本体研究和广泛的应用题材,学生有机会聆听不同领域学者的讲座,并进行互动讨论,不仅维持浓厚的学术氛围,更突破地域限制,把区内外师生汇聚在一起,将研究方式推上了新的台阶。」

段校长透露,本年7月份在中大举行的联盟年度大会暨校长论坛,将邀请来自42所粤港澳成员院校的领导,以及三地政府部门的嘉宾,一同探索在大湾区建设中深化教育及科研合作的方向。「中大最近与中大(深圳)开展合办全港首个让学生于两地修读的双主修2+2本科课程。在指定学术范畴中,选读由中大或中大(深圳)开设的课程,作为另一主修,于两地校园上课,让有意投身大湾区发展的学生,在两地获得丰富的学习和实习体验。将来粤港澳高校可以推展此类模式,长远而言,更有助粤港澳三地纾解人才缺乏的问题,融入国家整体发展。」

共建创科平台

联盟提供了稳固的平台,助两地大学设立合作研究单位,一同建设大湾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段校长指,以生物医学科研为例,香港设有获国际认可的临床测试平台。一般新药物推出前,要经过九个步骤,包括动物测试以至后来的人体测试,确认无害有效才能获准应用。藉著联盟的协同合作,可将内地生物医药科研成果与技术带来香港,有效提供与国际接轨机会。尤其是中大和港大都设有医学院,可以提供优越的设备,配合内地科研发展,对医学和生物科技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香港的科研技术亦可借助内地强效产能,相互连结成一条产、学、研的链路,希望日后中国出产的药物可以在全球购买得到。「人类对医药和健康的需求永无止境,因此联盟的紧密合作属于可持续性,亦为科研发展定下明确路向,吸纳更多人才。」

其他令人鼓舞的成功例子还包括,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等。段校长说,「另一项重要项目是中大和中山大学合作的转化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期并与澳门大学共建实验室。众所周知,中大在癌症研究极具成就,与全球二十多个顶级癌症研究中心合作,而此项三地协同发展的合作,优化了研究技术上的进展。还有新项目粤港澳人机智能协同系统联合实验室,也做得非常好,两年以来团队已有六百多人,获国家认可的项目达五百多项。由此可见,粤港澳三地合作,有助促进优势技术和人才资源的流动。在疫情后,相信三地可以加快交流,令协同效应得到最大的发挥,我对联盟的发展非常期待。」

粤港澳高校联盟简介

粤港澳高校联盟于2016年成立,现时由内地、香港及澳门共42所大学组成,旨在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兼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邓思颖教授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兼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邓思颖教授

京港大学联盟篇:结合两地大学优势 资源人才互补  拓展大湾区科研未来

香港多间大学拥优质师资和研究人员,在全球的科研领域赫赫有名,学术成就屡创佳绩,其发展潜力吸引不少区内大学寻求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正如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称,全球每一间顶尖大学都有其长处,因此大学之间若能够充分合作,互补长短,对大学本身及专业研究领域都有莫大益处。京港大学联盟的目标,正正就是共建育才平台,冀两地大学能可持续地培育出各专业领域的人才。香港作为连接国家与世界的桥梁,共同发展数字经济、金融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有利国家发展。

「虽然以往香港与内地的大学都有不少学术交流,但是次的京港大学联盟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十二所北京的大学参与,与香港八所大学真正合作构建成一个平台,并由北京大学和科大作牵头单位,为两地的学术和科研交流踏出重要的一步。各所大学的校长可以切实善用彼此资源,促进和提升两地老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信特别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教人期待,绝对不要低估联盟产生的效应。」汪副校长举例表示,科大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和量子科技方面均有优势,注重科技创新,而清华大学在这些研究领域亦涵盖甚广,两地团队之间达致科研互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携手推动多个领域  取得卓越科研成果

汪副校长强调联盟重点是将合作方案「切实落地」执行,在国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多项合作项目已迅速展开。汪副校长特别感谢联盟成立之初已得到来自教育局和教资会逾300万元的资金,以加快启动两地之间的合作,足证联盟受到各方面的肯定。

在疫情影响下,联盟仍然成功获得不少学术和科研方面的成果。例如,科大与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同创建的香港科技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先进材料及器件、能源与环境、生命健康、智慧化系统及机器人等方面,提供一个平台让两地在研发、技术转移和应用场景上作出非常紧密的交流。科大在科研上有著全球顶尖技术和人才,而且设有设备完善先进的实验室;而内地则有丰富的场景应用和专业专才,令研究进展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此外,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以至区块链等各个领域上两地大学也各有所长,在通关后可望师生交流更加频密,成绩将会更加理想。现时创新中心在先进材料、医疗科技和智能制造等九个领域合作研究已完成科研转化,成果令人满意。随疫情减退,预计下半年两地大学之间的交流回复正常,更多的合作方案落实可期。

提供两地人才发展机会及新方向
于2021年,科大推行交流学生计划,首年甄选十位博士生到内地参与科研项目,他们的表现得到内地大学一致认可。「学生对两地交流反应热烈,例如联盟共举办六个线上项目,包括线上学术研讨会及京港大学摄影会等,共吸引21间京港院校近250名京港学生参与,收集近700份参赛作品,是相当不错的成绩。」联盟还举办「京港澳天宫对话」、「北京冬奥精神云分享」等活动,并采用天地连线、多地协同形式进行,让学生对国家发展有深刻认识,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重大意义。

汪副校长亦称,推出两地双学位制度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要求,是培育两地人才的全新尝试,具有战略性意义和示范效应。「我认为联盟有助推动大湾区教育向前,并促进两地学术发展;港大及北京大学合作开办的法学双学士学位课程,能让学生学习内地和香港法律。另外,科大亦在智慧生活、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上有多项开创性研究,透过结合内地院校在科研人员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为两地学生提供不同发展机会及路向,让他们可以背靠国家、面向国际,充分把握内地与香港协同合作所带来的机遇。」 

京港大学联盟简介

京港大学联盟于2018年成立,现时由内地及香港共20所大学组成,以汇集京港精英大学、实现互利共赢为宗旨,致力进一步深化联盟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教授

沪港大学联盟篇:沪港两地高校共同发展教育平台 为大湾区高教培养优秀人才

虽然沪港两地的金融贸易业发展同样蓬勃,环境和文化亦有相似之处,但两地的大学却有截然不同的学术和科研优势。正如香港大学(港大)秘书长黄依倩女士所言,沪港大学联盟成员院校均是综合型的大学,而港大具备较强的国际化背景,来自世界各地的师资实力强大,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亦包容万象。港大对基础研究十分重视,有利于前沿的发展。上海的大学则拥有更多的经费和庞大的商品市场,有利于进行策略性的大规模科研项目。因此,两地合作是优势互补、创造强大协同效应的关键。

学生回应正面 为联盟工作注入动力

黄女士感谢教育局和教资会在联盟成立初期提供经费及政策上的支持,令联盟得以在短时间内成为有系统和具影响力的组织,便利联盟成员院校一同推动教育合作项目,例如工作坊和暑期课程等。黄女士称,曾参与暑期课程和实习项目的学生表示,活动让他们亲身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和体验两地文化差异,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学生的正面回应令人鼓舞,为联盟的长远工作注入动力。黄女士透露,联盟成员院校有计划进一步推动学分互认安排。有关细节仍在商讨中,亦要视乎推行经验,但相信计划将有利人才流动,技术互通。

联盟提供了两地人才相互合作 共同进步的平台

联盟亦计划在长三角地区推出其他交流项目如夏令营,实习计划,领袖计划等等。黄女士希望实习计划能加强学生的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领袖计划则提供两地年轻人互动的机会,以助本地学生在内地建立人脉。她举例说,在加强与内地学生的交流方面,香港学生去年参与了复旦大学举办的「沪港澳飞行嘉年华」。透过研习空气动力学知识、调试组装制作飞行器、体验模拟飞行器和观摩飞行表演等活动,同学们培养了对创科的兴趣。另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是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沪港澳青年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活动融合了技术课程、团队协作与文化交流的内容,使参与的香港学生对内地科技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提升他们的项目管理能力。黄女士亦提到,联盟也计划拓展教师培训,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并希望以用青年工作坊的形式加强两地学生交流。随著疫情过去,联盟将会积极开展更多实体活动,逐步将沪港平台发展为国际化的平台,加强各地的教育合作及发展。

沪港大学联盟简介

沪港大学联盟于2018年成立,现时由上海及香港共16所大学组成,旨在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升沪港两地合作层次和水准,为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大学秘书长黄依倩女士
香港大学秘书长黄依倩女士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篇:善用江苏省优势 助力科研和技术转移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和商业中心之一,其文化及教育事业相当发达,制造业发展迅速,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准较高的省份。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称,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的成立,将为苏港双方的合作建立更加畅通的桥梁,为高效落实具体合作计划提供了更好的机制,并为本港科研和技术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为科研与技术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出身自江苏南京大学、负责项目的理大内地发展总监陆海天教授介绍说︰「建立联盟的建议始于2019年,时任特首林郑月娥访问江苏期间,和时任江苏省省长吴政隆商讨了一系列的苏港两地合作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建立大学联盟。联盟汇聚三地大学,旨在提升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层次和水平,并于2021年12月正式成立。」陆教授指出,国家发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为长三角与海外大学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短短时间内联盟的工作已取得不俗的进展,而联盟计划今年在理大举办年会及校长论坛,为三地高校领导和教学、行政人员提供深入交流的机会。

优势互补 缔造双赢

滕校长称,「建立联盟的目标就是要『做实事』,与理大是讲求科研成果『落地』的风格不谋而合。」他表示江苏省既是高等教育重镇,亦是产业中心,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了优势。滕校长说联盟是一个获得政府支持的高层次合作平台,将善用教育局及教资会的资助,筹办一系列稳定的交流合作项目,推动联盟的长远发展。「我希望到2028年,有大量同学参与联盟不同类型的学习、交流活动。理大很出名的一个本科必修科目是服务学习,到时候可以跟内地学生一起做服务学习,推动深入的交流合作。」

借助联盟提供的科研合作为基础,理大与无锡市政府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在无锡市设立高端创新科研平台、开办工程学博士学位课程,以及建立产业培育基地,为无锡的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我希望理大能够与不同城市建立此类合作,针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由对方提供空间及经费,由理大提供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理大将派老师到无锡为在职人士设立工程学博士学位课程,以及为工程博士后计划提供指导,这不仅可为当地培育人才,更能为企业解决很多技术问题。」滕校长还表示,江苏的产业非常多元化,国家也投入大量资源,大学联盟正好发挥作用,强化科研和技术转移的协同效应,让香港的学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联盟希望在学术合作、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三方面都能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理大刚开设了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目标亦是就香港融入及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陆教授表示研究中心有助联盟长远发展。 「理大作为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的牵头者之一,必定会做好协调工作,为联盟成员院校创造互动互助的条件,以提升两地科创发展的速度和成效。」

促进两地高等教育发展及改革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框架下成立的第一个专业联盟,名为「教师教育专业联盟」。该专业联盟旨在推动联合共建相关优势学科,聚焦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汇聚三地之力,构建教师教育的中国话语和中国道路。「专业联盟同样可发挥协同效应,三地的大学可以互相共享资源,搭建跨地、跨校、跨学科的发展平台,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更多高品质的中小学和幼稚园教师。专业联盟亦将开办工作坊、促进苏港两地教师交流、研究两地课程的互相认可。」

滕校长补充说,联盟十分重视教师交流,如内地大学教师可以到香港了解理大的服务学习、讨论教育改革,彼此相互交流,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研究。「香港各大学的水平均属于国际高水平,江苏省当然亦有不少顶尖大学,科研范围亦很广,不过在国际化方面,香港无疑仍具有优势,内地教师来港交流会有相当不错的体验。」专业联盟重点工作还包括设立苏港澳教师教育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另计划共建研究与发展中心,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谘政建言,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专业支援和服务。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简介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于2021年成立,现时由江苏、香港及澳门共38所大学组成,以「开放、共享、多赢」为理念,共建高水准合作平台,支持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教授

 

理大内地发展总监陆海天教授
理大内地发展总监陆海天教授

 (资料由客户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