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盼通关》系列|跨境上班路中断回港独力支撑 错过女儿成长期

2022-12-12 11:10

李先生在疫下与妻子和女儿分隔两地,视像通话成为他唯一的慰藉。
李先生在疫下与妻子和女儿分隔两地,视像通话成为他唯一的慰藉。

「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从最初的失望,到现在已经『免疫』了。」在社会组织从事地区工作的李先生,过去是一名每天穿梭深港两地的跨境工作者,疫下他一度获公司安排暂调深圳。去年「回港易」计画恢复后,他只身返回香港上班,与妻女分隔两地,每晚与家人视像通话,成为他唯一的牵挂。每当听闻三岁女儿的思念,他总想抛下一切回到内地,惟为了让家庭有更好的生活质素,只能继续留港工作,期盼疫情早日过去。近日因内地放宽防疫措施,再次传出恢复通关的消息,惟他不敢抱太大期望,「待政府有实际行动再说吧!」 

「八十后」的李先生在内地出生,成年后随父母来港,其后获聘于一家社会组织,主要负责地区工作。成家立业后,他与居于深圳的妻子,一同定居深圳,自此开始跨境工作。每日由深圳出发到上水的地区中心上班,放工后过关返家,享受宁静温馨的生活。二○年初疫情爆发封关,他无法到港上班,需要放无薪假,适逢其公司的深圳中心,亦有跨境职员滞留在港,无法返回深圳上班,加上他得悉不少中港家庭因封关,致电中心求助,本着助人精神的他决定以义工形式帮忙,公司看见他尽心帮助求助者,也体谅他的女儿刚出生不久,需要父母陪伴,于是将他暂调任深圳中心受薪工作。不过,暂调总有完结的一天,去年「回港易」恢复后,他离开温暖的家园,重新回到香港上班,过上与妻女分隔两地的生活。

日花三小时搭车上班

幸好其父母在港有居所可供借住,李先生不用负担额外的租住开支,惟他说,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因居所面积有限,需要长期在客厅生活,缺乏私人空间,最为不便的是,每日上班需要花费三小时的交通时间来往东涌至上水,「以往从深圳寓所出发,连过关和等车,大概四十分钟就到中心了,来回不用两小时。」

李先生有不少同事以往也是跨境上班,部分人像他一样选择留港工作,需要自行租单位居住。他坦言,曾想过搬出去,惟经济是最大考量,「租劏房要四千元以上,想有更多私人空间要六千元起跳。」他曾考虑向公司申请调至东涌附近的中心工作,不过顾及未来一旦通关,恢复跨境工作,上班的路途会变得遥远,「不知道何时才通关,担心调职会变得毫无意义。」

无法陪伴女儿感心酸

若在深圳重新找一份工作,既能一家团聚,薪金亦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李先生说,女儿刚上幼稚园不久,希望带给她和妻子更好的生活质素,香港的薪金较高,更为适合。独自一人在港工作,他直言,每当身心疲惫,总会告诉自己,要为妻子和女儿奋斗。无论再苦再累,他们一家总会每晚约十时,趁女儿睡觉前进行视讯,看看女儿纯真稚嫩的小脸,听听妻子的关怀和唠叨,为劳碌的一天画上句点。

「有时真的很希望自己在她们身旁!」李先生说,听着妻子分享女儿的成长过程,那些他未能参与的宝贵时光,常感到心酸,特别是妻子提到,带同女儿出外散步,与其他小朋友玩得尽兴之际,看到朋友们有爸爸陪伴在旁,女儿会忽然变得安静,事后就向她诉说对「爸爸」的思念,「我听到也很难受,感觉错过了很多!」

中港家庭分隔 夫出轨妻求助

与妻女分离的经历,让李先生对工作上遇到的求助者更为感同身受。他举例,暂调深圳中心期间,不时有妇女致电该中心的热綫,与其说是求助,更多是需要找地方抒发情感,「很多都来自中港家庭,因长时间与丈夫分隔两地,多了争吵、少了沟通,感到焦虑和忧心,也有人哭诉丈夫出轨,家庭支离破碎。我们没甚么能帮忙,只能多鼓励和安慰。」

对通关不抱期望 盼政府有行动

在香港,李先生也亲身接触到类似个案,有双非学童的父亲在疫下出轨,离婚后返回深圳,独留妻子和儿女在港。他说,该名妇女需要照顾两名小朋友,没法出外工作,即使带子女返回内地,也因无长期居住地址,无法申请就学,他无奈说道:「可以想像到他们的生活多困难,但我们能做的最多是帮忙申请物资,或找议员写信给政府,希望政府不要停止相关津贴。」

「除了我以外,还有很多人逼切地希望通关。」李先生说,不论是他身边的跨境工作同事,还是在工作认识的中港家庭,皆因为疫下封关,错失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近期内地放宽防疫政策,再有消息传出,两地有望在半年后通关,但他没有抱太大期望,并苦笑说:「『免疫』了!听了太多次,每次都说很快可以通关,但次次都失望,待香港政府真的有实际行动时再说吧!」

求人不如求己,他已经向公司申请,将于来年的农历新年请一个月无薪假,返深圳寓所过年,他深切期待,「我太想念太太和女儿了!希望快点与她们见面!」

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从最初的失望,到现在已经「免疫」了。「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从最初的失望,到现在已经『免疫』了。」在社会组织从事地区工作的李先生,过去是一名每天穿梭深港两地的跨境工作者,疫下他一度获公司安排暂调深圳。去年「回港易」计画恢复后,他只身返回香港上班,与妻女分隔两地,每晚与家人视像通话,成为他唯一的牵挂。每当听闻三岁女儿的思念,他总想抛下一切回到内地,惟为了让家庭有更好的生活质素,只能继续留港工作,期盼疫情早日过去。近日因内地放宽防疫措施,再次传出恢复通关的消息,惟他不敢抱太大期望,「待政府有实际行动再说吧!」

「八十后」的李先生在内地出生,成年后随父母来港,其后获聘于一家社会组织,主要负责地区工作。成家立业后,他与居于深圳的妻子,一同定居深圳,自此开始跨境工作。每日由深圳出发到上水的地区中心上班,放工后过关返家,享受宁静温馨的生活。二○年初疫情爆发封关,他无法到港上班,需要放无薪假,适逢其公司的深圳中心,亦有跨境职员滞留在港,无法返回深圳上班,加上他得悉不少中港家庭因封关,致电中心求助,本着助人精神的他决定以义工形式帮忙,公司看见他尽心帮助求助者,也体谅他的女儿刚出生不久,需要父母陪伴,于是将他暂调任深圳中心受薪工作。不过,暂调总有完结的一天,去年「回港易」恢复后,他离开温暖的家园,重新回到香港上班,过上与妻女分隔两地的生活。

日花三小时搭车上班

幸好其父母在港有居所可供借住,李先生不用负担额外的租住开支,惟他说,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因居所面积有限,需要长期在客厅生活,缺乏私人空间,最为不便的是,每日上班需要花费三小时的交通时间来往东涌至上水,「以往从深圳寓所出发,连过关和等车,大概四十分钟就到中心了,来回不用两小时。」

李先生有不少同事以往也是跨境上班,部分人像他一样选择留港工作,需要自行租单位居住。他坦言,曾想过搬出去,惟经济是最大考量,「租劏房要四千元以上,想有更多私人空间要六千元起跳。」他曾考虑向公司申请调至东涌附近的中心工作,不过顾及未来一旦通关,恢复跨境工作,上班的路途会变得遥远,「不知道何时才通关,担心调职会变得毫无意义。」

无法陪伴女儿感心酸

若在深圳重新找一份工作,既能一家团聚,薪金亦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李先生说,女儿刚上幼稚园不久,希望带给她和妻子更好的生活质素,香港的薪金较高,更为适合。独自一人在港工作,他直言,每当身心疲惫,总会告诉自己,要为妻子和女儿奋斗。无论再苦再累,他们一家总会每晚约十时,趁女儿睡觉前进行视讯,看看女儿纯真稚嫩的小脸,听听妻子的关怀和唠叨,为劳碌的一天画上句点。

「有时真的很希望自己在她们身旁!」李先生说,听着妻子分享女儿的成长过程,那些他未能参与的宝贵时光,常感到心酸,特别是妻子提到,带同女儿出外散步,与其他小朋友玩得尽兴之际,看到朋友们有爸爸陪伴在旁,女儿会忽然变得安静,事后就向她诉说对「爸爸」的思念,「我听到也很难受,感觉错过了很多!」

中港家庭分隔 夫出轨妻求助

与妻女分离的经历,让李先生对工作上遇到的求助者更为感同身受。他举例,暂调深圳中心期间,不时有妇女致电该中心的热綫,与其说是求助,更多是需要找地方抒发情感,「很多都来自中港家庭,因长时间与丈夫分隔两地,多了争吵、少了沟通,感到焦虑和忧心,也有人哭诉丈夫出轨,家庭支离破碎。我们没甚么能帮忙,只能多鼓励和安慰。」

对通关不抱期望 盼政府有行动

在香港,李先生也亲身接触到类似个案,有双非学童的父亲在疫下出轨,离婚后返回深圳,独留妻子和儿女在港。他说,该名妇女需要照顾两名小朋友,没法出外工作,即使带子女返回内地,也因无长期居住地址,无法申请就学,他无奈说道:「可以想像到他们的生活多困难,但我们能做的最多是帮忙申请物资,或找议员写信给政府,希望政府不要停止相关津贴。」

「除了我以外,还有很多人逼切地希望通关。」李先生说,不论是他身边的跨境工作同事,还是在工作认识的中港家庭,皆因为疫下封关,错失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近期内地放宽防疫政策,再有消息传出,两地有望在半年后通关,但他没有抱太大期望,并苦笑说:「『免疫』了!听了太多次,每次都说很快可以通关,但次次都失望,待香港政府真的有实际行动时再说吧!」

求人不如求己,他已经向公司申请,将于来年的农历新年请一个月无薪假,返深圳寓所过年,他深切期待,「我太想念太太和女儿了!希望快点与她们见面!」

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从最初的失望,到现在已经「免疫」了。

记者:林家希、关英杰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