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基金会倡引金融系统资助港产片 料串流难取代戏院

2022-10-12 00:01

近年港产片产量大幅减少,加上疫情持续近三年,本港电影业一路走下坡。不过有业界仍看好电影业的发展,邵氏影城早前斥资3亿元提升设施,邵氏基金会主席陈伟文接受访问时表示,基金会投资在影城的项目为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冀可培育电影业界的人才。他又指,本港不乏电影业人才,相信在政府的协助下,会为行业带来转机,例如向业界提供资助或发展电影融资平台等支援。

陈伟文指出,近年电影业走向低谷,本港由最初每年有数百部电影制作,现时大幅减少至30部左右,港产片产量大减,旗下影城的使用量亦偏低,但基金会并未有因此而减少投放资源,并相信本港需要具有一个达到国际水平的影城,培育更多电影业界的人才。

投资3亿不问回报
邵氏影城早前宣布斥3亿元提升设施,包括成立邵氏创意中心,总面积1.1万方尺,中心配备多家独立办公室、拍摄场景、绿幕摄影棚等。陈伟文表示,有关项目未有考虑到回报的多少,由于最初决定兴建影城的时候,为「六叔」邵逸夫爵士及「六婶」方逸华希望回馈电影业而建。

陈伟文指,近年整个电影业的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毕业生难以就业,若本地制作及外来制作增加,对于毕业生就业会有更多保障,电影业的生态亦会更健康,奈何目前电影业经营环境较为困难,未有太多电影制作,原因之一为筹集资金方面有困难,冀政府可向电影业界提供资助,或发展电影融资平台。

他认为,港府可参考澳洲做法,资助电影制作,从而吸引海外制作团队来港拍摄。另外,亦可发展融资平台,参考英美等国家的做法,透过金融系统提供资金予电影制作,惟本港暂时未能实行。他建议,当局可重新研究有关政策,以帮助高预算的电影制作团队来港取景。

戏院非串流可取代
近年串流平台兴起,传统电影业严重受创。他表示,随着科技发展,民众到戏院欣赏电影的习惯已逐渐改变,而近几年因应疫情而持续恶化,但他认为,始终戏院享受电影的观感有所不同,并非串流平台可取代,相信传统电影业仍有市场。

本港电影业前景,他认为,未来仍充满挑战,惟本港年轻人的创作天分较高,强调本港并非没有电影业人才,相信只要有适当机会,仍可发挥才华。不过,若缺少政府支援,他说:「就会好似被人绑住只手嚟打,竞争较为输蚀」,长远而言相信在政府的积极协助下,才可为行业带来转机。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