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丰控股005 | 分拆争议 接近平保消息 滙丰避提分拆的优势与价值

2022-08-11 19:16

对于滙丰控股(005)反对分拆亚洲业务,据接近平保(2318)的消息人士认为,滙控对分拆仅强调且明显夸大其面临的不利因素与挑战,全然未提分拆带来的巨大优势与长期价值,并逐点驳斥滙控。

消息人士指,滙控提出了14个分拆面临的不利因素与挑战,但未对分拆的优势与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例如:
1) 分拆将创造250亿–350亿美元的价值。根据外部的分析测算,分拆出来的亚洲业务由市场独立估值,可能会带来250亿–350亿美元的估值提升。目前,滙丰亚洲的估值受集团所限,与星展银行(市帐率1.62倍)、恒生银行(市帐率1.65倍)等亚洲同行相比,其估值折让大,对应市帐率仅爲0.9倍。

2) 分拆将释放超过80亿美元的资本要求。滙控作爲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B),业务规模大、经营复杂度高,存在 2%的额外资本要求。将亚洲业务分拆回港后,滙丰亚洲和亚洲以外实体的G-SIB额外资本要求或将降低100个基点,整体释放超过80亿美元的资本(80亿美元=100个基点x 8,520亿美元风险加权资産)。

3) 分拆将节省总部营运、IT设施等费用。目前,滙丰亚洲每年向滙控支付62亿美元的共享IT基础设施费用,与亚洲银行同业支付的IT费用相比,十分高昂。例如,滙丰亚洲的IT费用比星展银行高出近7倍,星展银行在2018-2021年期间平均每年支付的共享IT基础设施费用爲9亿美元。

该名接近平保的消息人士又认为,滙控过于夸大了分拆可能带来的挑战、问题和困难,且这些问题均可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1) 就滙控指分拆亚洲业务回港会破坏全球协同价值,消息人士指分拆后,滙控仍作爲滙丰亚洲主要股东,双方可签订代理合作协议,继续维持全球协同效应。他认为滙控夸大了分拆对其跨境收入所受负面影响及造成现有客户流失的情况,因为尽管滙丰暗示其45亿美元的跨境批发银行业务收入可能因分拆而受到负面影响,但这其中包含大量亚洲内部的业务,不会受到分拆的影响;同时,滙控现有客户,尤其是工商金融客户,不一定因爲分拆而更换银行,一是成本上, 工商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更换银行可能面临巨大的摩擦成本;二是服务上,大多数其他银行也是通过合作夥伴关系、代理银行网络提供全球服务。

2) 就滙控指分拆需要斥巨资爲滙丰亚洲重建IT系统,可能需要3-5年时间,投入巨大,消息人士认为IT系统不需要重建。按香港监管规定,滙丰亚洲可根据服务协议继续与滙控共享IT系统,逐步过渡到恒生银行模式(恒生银行通过一系列协议,使用滙丰控股的部分核心系统)。即使需要重新建设IT系统,其成本也能够分几年以上逐步折旧摊销,不影响滙丰当期经营业绩。

3) 就滙控指若分拆,因要满足自有资金和合格负债最低要求(MREL),滙丰亚洲需要自行发债,成本高、历时久、难度大,他指滙控可以避免或大幅降低额外资本成本。分拆后,滙丰亚洲须对外发行自身MREL债务,这可通过直接发行新债,和/或从滙控转移现有债务来实现。如果滙丰亚洲直接发行400亿美元MREL债务,可避免与现有MREL债权人重新谈判,节省高额成本;滙丰控股此时也有400亿美元MREL将在2025年到期,産生的增量财务成本将在3年内完全消化;如获得监管过渡期豁免,滙丰亚洲甚至可以完全可避免因MREL産生的额外成本,而非滙控声称的「数十亿美元」。 

此外,消息人士指,滙控今年第2季度业绩表现优于预期,然而几乎所有收入增长都是依赖阶段性的、短暂且不可控的加息周期,其业绩表现不佳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亟需彻底变革。他又指,滙丰亚洲业务持续恶化,其收入和利润过去两年持续下降。滙丰亚洲在香港本土市场以外的市场已营运了数十年,但仍处于边缘地位(根据《亚洲银行家》发布的「2021年亚太地区最大的银行榜单,滙丰在中国大陆排名第51名、在新加坡排名第7名、在印度排名第23名、在印尼排名第15名等)。同时,滙丰亚洲现有模式效率低,无法与亚洲同行竞争。去年,滙丰亚洲的成本收入比率爲59%,比亚洲同业大幅高出11至25个百分点(例如:星展银行成本收入比率爲45%、中银香港爲34%、大华银行爲44%、联昌国际银行爲48%)。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