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城市规划酿热岛效应 学者倡建「热浪」制度
2022-07-28 07:30
香港近期录得破纪录高温,气温普遍高达摄氏三十五度或以上,部分户外地区的气温更逼近四十度。有专家分析指,本港天气受全球暖化、热岛效应,以及缺乏绿色空间等影响,近年愈趋炎热,随着热夜时间增长,恐令市民无法排出日间累积的热力,长远影响健康;有人批评,政府长年发布酷热天气警告,或降低市民对高温的警惕,指是时候作出修改,或建立「热浪」制度,并配合相关的应急救援机制,以应付未来持续攀升的温度。
全球多国近日持续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部分地区出现超过摄氏四十度以上高温,酿成严重人命伤亡及经济损失。而在本港,今年已有超过七日录得摄氏三十五度或以上高温,成为香港史上最热的一年。本报访问多位相关学者和专家,大多认同本港正处于「热浪」,并透露本港持续酷热的原因。
海风吸饱热空气 内陆更热
以节能减碳闻名的前天文台台长林超英直言,由七月中至今,天文台已连续超过十天发出酷热天气警告,气温持续录得摄氏三十三度或以上,更曾录得超过三十五度,显示天气非常炎热,指本港已置身「热浪」之中。他指出,市民日间置身户外固然辛苦,晚上在家亦非常炎热,不少市民若晚上不开冷气,可能难以入睡,「这种炎热影响日常生活,更影响人的健康,不可轻视。」
他进一步解释,香港的炎热天气与全球暖化,以及本港城市化有密切关系,特别提到新界乡郊如上水、粉岭及元朗等人口较不稠密的内陆地区,晚上仍然持续高温,并不寻常。他指近日海风由尖沙嘴吹向新界内陆,原应起降温作用,但近日天气炎热,因此海风经由沙田、大埔,再吹至上水,过程吸收各区的热空气,变成热风。
极端天气加剧气候灾难
全球暖化不止令气温上升,更令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及乾旱等日趋频繁,威胁全球人类及生态安危。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汉明指,极端天气下,气温即使只高出摄氏一至两度,亦会带来严重后果,举例欧洲近年出现「热浪」,伴随极乾旱天气,导致森林大火,大量二氧化碳释出,加剧气候危机,酿成灾难,而本港近日出现的持续酷热,亦属极端天气,很大程度与人口密集及高度城市化有关。
泥地取代石屎路助散热
岭南大学科学教研组助理教授王沛欣认同,香港人口大多集中在其中三成的地区生活,人口密集程度,更甚于比香港面积少约一千六百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在人烟稠密加上密集的楼宇结构下,形成「热岛效应」。
本港的城市规划,确实影响市区气温。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名誉副研究员刘家麟举例,香港多采用石屎作建筑物和道路的物料,但相关材料吸热,热力很长时间也无法释出,「你夜晚摸街上的石屎路,仍会感受到热度。」他指,香港过去曾建立密集的屏风楼,加上缺乏绿化空间,均令市区出现热夜,即当天最低气温为摄氏二十八度或以上,强调晚上应是身体恢复和休息的时间,无法散热会影响健康。
刘认为,近年政府和发展商在建楼前有进行空气流通等评估,但尚有改善空间。他提到,要令市区降温,可从遮荫和通风改善,例如在地面行人步道种植更多植物,每三至五分钟的距离,设遮荫处给市民休息,可减少市民对冷气的依赖,亦可从物料改善,如以砖头代替石屎,或将石屎髹成浅色,可反射光綫,「同时配合道路设计,如以泥地和草地等取代石屎路,加速散热。」
连续两日酷热 增死亡风险
环保议题均是环环相扣,绿领行动总干事何汉威强调,即弃餐具、塑胶产品、长开空调等生活模式和浪费的陋习都是引致极端天气的成因,担心政府在硬件上改善,却忽视源头减废的重要性。
近日高温下,本港发生多名市民行山或郊游时疑中暑身亡不幸事件,有人质疑,为何天文台未有发出「热浪」警报,但实际上,本港未设有相关制度。王沛欣估计,因过去本港较少连续发出酷热天气警告,因此未有考量制定更高警示,但相信只是时间问题,又指现行量度温度的方式「离地」,闹市的气温往往较天文台公布的高出数度,未能如实反映情况,「特别是深水埗等劏房集中地,空气更为局促。」
刘家麟认为,天文台有必要界定「热浪」,他指其团队正研究连续酷热天气下,长者的入院比率、死亡风险和身心健康有否受影响,希望协助香港找出较符合本港环境的热浪定义,当中已发现连续两日三夜发出酷热警告,死亡风险会上升百分之六,盼相关资料可供当局参考,以制定相应的救援措施。
效法外国增设健康警示
当年倡议制定酷热天气警告的林超英指,目前暂无国际气象组织就「热浪」厘定定义,认为现时的制度已经足够,当天文台发出酷热天气警告,劳工处及其他政府部门都会作后续跟进,向市民提出建议。
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洪蔼诚认同,现行酷热天气警告行之有效,但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天文台可加强极端天气的警示,提高市民的警觉性,坦言「摄氏三十三度发酷热天气警告、三十五度又发酷热天气警告,三十八度也是酷热天气警告」,担心市民未必意会到当中温度差异,对健康带来的影响及严重性。
早前有劳工组织提倡,希望劳工处将《预防工作时中暑的风险评估》,纳入法定要求,令户外体力劳动者在高温下可按机制停工,订立「热浪」机制或是可行方法之一。洪坦言,对户外工作人士、长者及长期病患者,极端高温下的细微差异,足以对健康构成重大影响,建议当局效法外国,增设红色警示或健康警示,提醒市民高温热浪不止炎热,更会危害健康,同时配合衞生署的医疗专家,向市民提出建议及预防高温下发病的方法。他又建议,天文台可加强未来九天天气预报功能,如公布预计的高温地区,及最高室外气温,让市民及早预防。
每日杂志 全文刊《星岛》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