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被注册成抗疫义工 引发冒领补助疑云

2022-04-27 16:42

上海市民被注册成抗疫义工,引发冒领补助疑云。
上海市民被注册成抗疫义工,引发冒领补助疑云。

近日,内地不少网民讨论有关上海市民被冒用信息注册志愿者(义工)、计时夸张、义工者补贴的问题,在网上引起了广泛传播和热议。

有一名女子网上发布短片,称自己的帕金森患者的父亲被注册成了义工,并且刷了1320小时服务时间。女子说,她的父亲有帕金森症,走路都有问题,话也说不清楚,出去也要推轮椅,她的母亲有三高疾病,房颤。他们的户口虽然是在长宁的,但是一直住在闵行浦江,但是发现他们两个在长宁区的义工服务时长有1320个小时。

两名江苏网民4月22日在网站注册义工,却发现身份证号码「已被使用」。

一名上海女子曾在网站登记注册,此次查询发现,2017年她从事了26小时义工服务,事实是,那段时间她怀孕了,从未参加过任何相关活动。

一名上海小学生通过微信「志愿云」App的身份核验、人脸核验两个环节,发现自己在2019年11月被注册成为一名义工,当时她才7岁。

一位老年市民,身份证上的居住地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实际居住地在上海市闵行区。通过「中国志愿服务网」提供的志愿查询服务,老人的儿子发现父亲「被注册」为上海市黄浦区「文明风尚」义工,2018年志愿服务时长为16个小时,他表示「老爷子身体本就不好,身上还装了7个支架和1个(心脏)起搏器,绝对不可能做志愿者(义工)」。

一名留澳学生4月23日检索「中国志愿服务网」发现,她服务时长为238小时。但她表示自己在澳州已经3年,期间未回国,留学前也未注册过普陀区「平安综治」义工。

居住在上海市闵行区新虹街道的一位市民查询到,2021年5月14日自己注册成了义工,这一年服务时长为120小时。她将自己「被注册」的事发在小区业主群后,超过20人回覆称遇到同样情况。

志愿服务消杀突击队在进行消杀处理。新华社资料图片
志愿服务消杀突击队在进行消杀处理。新华社资料图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我在居委会工作时,也干过帮居民注册义工的事。做义工本身是件好事,但因为『创文』对义工服务时长和注册人数有要求,到后来就演变成『先注册了再说』。」他表示居委会配合街道、区县创文,有时会使用老年人的身份信息来注册义工,「有意避开青年群体,因为年轻人熟悉网络,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做义工,说不定哪天就自己要注册了。」

这名匿名人士又指,这些「注册」纯粹只是「为了创文」而已,不存在冒名顶替领取补贴的情况、「志愿者(义工)工作本身就是没有经费的,有能力的街道、居委会会协调一些辖区内企业捐一些雨披、雨伞、帽子之类的物资给志愿者(义工),没有实际经费补贴。」

上海某社工服务社的部门主管夏女士表示,义工「冒名顶替吃空饷」的情况在她10馀年的社工生涯中并未见过。「目前上海的基层服务人员,主要是居委会干部和社工。居委干部的工资国家给,社工的工资是我们机构承接政府事务后,由社工机构发放。而义工,从来没有经费和工资,但有业内人士指服务一些大型赛会、展览时,确实会给义工一些误餐补贴,大约每天几十元。目前义工组织圈内尚未听说有疫情防控一线义工有补贴。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