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Talk|研究指疫情增焦虑抑郁发病率 10建议改善心理健康

2022-04-17 15:09

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令市民日常生活节奏紊乱,焦虑及抑郁发病率增加。资料图片
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令市民日常生活节奏紊乱,焦虑及抑郁发病率增加。资料图片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香港大学及教育大学去年访问逾6,00015岁以上本港居民,发现疫情令市民日常生活节奏紊乱,焦虑及抑郁发病率增加,而承受经济压力、教育水平较低、在单亲家庭成长等人群,有较高发病风险。调查又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心理健康较易受影响。

团队由港大心理学系教授李湄珍、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医生曹蕴怡、叶柏强,联同教育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侯维佳及其他合作夥伴,于去年225日至319日疫情较轻微、政府实施有限的公共衞生干预措施时,以及随后4月中至5月初疫情较严重、加强公共衞生干预措施期间,分别访问4,021名及2,00815岁以上港人。

unsplash图片(示意图)
unsplash图片(示意图)


两次调查结果显示,焦虑症状的可能发病率分别为14.9%14%,抑郁症状的可能发病率分别为19.6%15.3%,当中焦虑及抑郁的发病率增加与日常生活节奏紊乱有正向的关系。团队解释,疫情流行的不同阶段,日常生活节奏受到干扰的人群,心理健康负担较重,其中以饱受经济压力、较低教育水平、单亲家庭的家长、生活上较为孤独的长者等族群,被触发焦虑或抑郁的发病机率增加。

同时,社会经济地位(SES)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连,疫情下的经济压力会为市民心理健康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学生在学校获得免费或廉宜膳食减少,增加家庭膳食开支,而低资产(即储蓄低、没有房产)者面对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风险亦会因此增加。

疫情下儿童出现情绪及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父母亦有较大压力。
疫情下儿童出现情绪及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父母亦有较大压力。


另外,研究团队前年(2020年)起调查2.9万多个家庭,发现疫情下儿童出现情绪及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父母亦有较大压力;停课期间,有特殊教育需要,风特别是患有精神障碍的儿童,受到不当对待的风险增加,认为有需要加强支援。

团队于前年发表的研究还显示,生活常规被打乱,例如睡眠时间不规律、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会增加成人和学童出现社交心理问题的机会。侯维佳团队于去年发表报告,显示无论在疫情开始还是疫情发展期间,焦虑和抑郁增加与常规生活节奏紊乱有著显著关连。不管疫情爆发有多严重或政府防控力度,主要日常生活受到中至高度打乱的人士,例如睡眠和健康饮食,及社交和休闲活动常规等,有较大机会出现情绪或压力问题徵状。

研究建议市民保持规律作息,关注健康饮食。unsplash图片(示意图)
研究建议市民保持规律作息,关注健康饮食。unsplash图片(示意图)


团队认为,新冠疫情在过去两年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想像的不便,抗疫措施虽然有效遏制病毒蔓延,惟同时也对社会构成障碍,对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禁制措施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增加抑郁和焦虑徵状在人群中出现的机会,故提出以下10大建议提升儿童、长者心理健康及整体幸福感:

1. 保持规律作息,关注健康饮食,经常运动
2. 建立积极的心态,自我反思、多感恩和对他人表达善意,均有助建立心理抗逆力和面对困难的信心
3. 建立互助的社交关系
4. 时刻记著,目前的局限都只是短暂的,不是常态
5. 安排执行事务的次序,做好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
6. 避免将自己的成就与他人比较,多发掘生活中令自己快乐的小事
7. 加强家庭凝聚力,编排作息、工作和玩耍的时间,生活要有规划和期望
8. 做好亲子良性互动,有助减低孩子社交心理问题和父母的压力
9.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并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助改善儿童的行为和社会情感发展
10. 接种新冠疫苗,保护儿童和您的家人

更多第5波疫情资讯,请到以下专页浏览(按此)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