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资讯|城大研究:发病后首数天处温暖高湿度环境可降死亡率 患者宜保暖保湿

2022-02-24 20:12

城大研究指温暖及潮湿环境与减低新冠病毒死亡率有密切关系。资料图片
城大研究指温暖及潮湿环境与减低新冠病毒死亡率有密切关系。资料图片

城大生物医学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及博士生梁静泊,以数学模型结合统计分析推算出新冠病毒患者在不同感染阶段时接触的气温及相对湿度与其死亡率有关联。

团队于2020年2月至7月底,即第一波疫情期间,收集欧洲8个国家,包括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荷兰、瑞典及罗马尼亚的确诊个案数字、死亡个案数字,每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数据,将资料汇入模型,并纳入延迟确诊及入院到死亡时间,来计算每日个案死亡率。之后运用滞后非线性模型(用来描述风险暴露—时间—反应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气温、相对湿度与个案死亡率的关系。

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及瑞典的每日相对湿度数据由欧洲气候评估和数据集提供;缺乏相对湿度数据的国家(即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团队则使用实际水汽压除以饱和水汽压的比值计算相对湿度值。

阮相宇指出,由疫情爆发直至2021年7月,欧洲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逾111万,在当时约占全球新冠病毒死亡人数的27%。虽然有研究指出天气因素与新冠病毒在欧洲的传染率存在一定关联,但对死亡率的影响尚未确定。这些因素对患者在不同感染阶段所带来对其死亡的概率影响,亦未曾被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病的不同阶段,天气因素对患者的死亡率产生不同影响:在感染初期,温暖(高于摄氏20度)及低相对湿度(低于50%)的环境,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低;而当患者出现病徵后,温暖(高于摄氏20度)及潮湿(高于85%)的环境也会引致较低的死亡率。例如,发病后首数天在高湿度的环境(相对湿度89%),相比于相对湿度62%,可以降低31%的死亡率。

由此可见,环境因素不单会影响接触病毒时的最初病毒量,更会影响患者在病徵发作时或之后的免疫反应。避免恶劣气候带来的影响,并为患者提供理想的室内环境作隔离,有机会降低其死亡风险。

团队亦发现欧洲八个城市在第一波疫情期间,气温、相对湿度及死亡数字有统计学上的关联。当气温高于摄氏15度,死亡率会下降,例如罗马尼亚的气温长期较为温暖,瑞典及荷兰亦在不少日子有较温暖的天气;而当相对湿度在50%以下,死亡率亦较低,例如德国及罗马尼亚的相对湿度长期在50%以下,这或可以解释为何这些城市有较低的死亡率。

阮相宇又指,近日香港天气极端,患者除了出现呼吸困难、发烧、喉咙痛等不适症状,还要受寒冷天气影响。透过研究欧洲的数据,我们发现气温和湿度在感染后不同阶段,与新冠病毒患者死亡有密切关系。这项研究旨在提供有效的建议,以在患者出现症状后,改善他们在自我隔离或检疫期间的环境条件,减低死亡率。阮相宇亦建议学者作进一步流行病学观察研究,确定供患者休养的最佳室内环境条件。

阮相宇早于2020年1月开始,即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多次发表结合流行病学的数学模型研究,推算本港的感染数字及提供公共衞生专家意见。他于上月亦透过结合不同年龄人士感染新冠病毒的容易程度及社交接触数据等的数学模型,推算若社交程度较圣诞及元旦假期水平仅减少25%左右的话,第五波疫情总共可能会令大约25万人感染,与本港目前疫情走势相近。

阮相宇作出以下建议:
1.    患者须注意保暖,包括穿着足够保暖衣物、多喝暖水、使用暖炉或暖风机等;
2.    患者在症状出现后应适当佩戴口罩,或搭配加湿器等,以吸入温暖湿润的空气;
3.    政府当局或社会福利机构可加强向有需要人士派发保暖物资。

更多第5波疫情资讯,请到以下专页浏览(按此)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