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资讯|确诊轻症者留家点处理?染疫自救方法一帖睇

2022-02-14 17:05

unsplash图片。
unsplash图片。

医疗系统接近饱和,治疗设施已接近爆满,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李立业昨日(13日)表示,优先安排情况严重的病人、长者,以及儿童入院,并呼吁轻症者耐心留家等候安排。若确诊轻症者留在家中等候安排期间,应如何处理?本文提供一些方法予确诊者及同住家属参考。

  • 准备物资

由于疫情严重,家中可预先准备一些物资以便不时之需,包括KF94/N95口罩、探热计、血氧计、快速测试套工具、必理痛,及消毒用品。

  • 快速测试阳性处理方法
  • 快速抗原测试阳性者需要按照衞生防护中心的指示接受核酸检测,并找家人、朋友或速递服务帮助交回深喉唾液样本,在家耐心等候卫生署安排。
  • 如使用病毒快速抗原测试套装,应遵照测试套装内指示完成所有步骤。亦请妥善处理用完之测试套件,掉弃到有盖的垃圾桶。
  • 确诊或初步确诊应变方法

确诊或初步确诊的患者,在等待卫生署的安排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在家中请单独一人一室,尽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设备,不应离开房间,如要使用公用空间如厕所等,应立即使用消毒用品清洁,并保持良好通风
  • 请避免与其他同住者接触,特别是长者、幼儿或免疫力低的同住家人
  • 必须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卫生

  • 使用稀释后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洁所有经常触摸的物件表面

  • 留意自己身体状况,若出现呼吸困难、持续胸痛、脸或嘴唇发紫、意识不清等严重情况,应尽快主动求医。

  • 每天量体温两次,用血氧计量度血氧两次,如遇血氧跌至94%以下,应立即求医
  • 家属及同住者应变方法

至于确诊或初步确诊者的家属或同住者,在患者于家中等侯卫生署安排期间,可留意以下的建议:

  • 禁止访客,确诊者与同照顾者均不应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触
  • 提供确诊者生活所需,提醒他们多休息与饮水,或在患者发烧时,提供退烧药予患者服用
  • 尽量避免与确诊者直接接触,若必须进入患者所在的房间,应与患者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
  • 避免与确诊者一同用膳,及共用物品
  • 确诊者若离开个人房间,或身边有其他家人时,双方均须佩戴口罩
  • 接触可能被确诊者血液或体液污染之物品或表面时,另须佩戴手套
  •  照顾确诊儿童注意事项

四大学会呼吁,万一有幼童确诊,家长及照顾者需要注意以下9大事项:

  • 记下发病日期
  • 定时注意病童身体状况及病徵有否增加

  • 每日隔4小时记录体温

  • 若发现病童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心口痛、心跳加速持续发高烧、抽筋迹象或进食困难等徵状出现,应马上召紧急救护车送院。

  • 大多数病童毋须服用抗病毒药,发烧会大约维持23天,家长或照顾者毋须过分忧虑,可耐心等候当局作进一步安排

  • 确保病童多进食新鲜蔬菜生果,保持适量活动、休息及睡眠

  • 照顾者和病童尽量留在一个房间,两人均须戴上口罩,不要与其他家人接触。病童及照顾者应该勤洗手,咳嗽及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掩盖口鼻。

  • 家中应保持空气流通,多打开窗户,并定时以1:99 稀释家用漂白水清洁家居。

  • 假如儿童及青少年的病毒快速抗原测试呈阳性,需要按照卫生防护中心的指示接受核酸检测,可由家人代领和交付深喉唾液,或通过检测公司安排。
  • 健康贴士

市民应时刻保持个人和环境衞生,预防感染的建议如下:

  • 在搭乘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挤逼的地方逗留时应佩戴外科口罩

  • 避免触摸眼睛、口和鼻

  •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

  •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把用过的纸巾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然后彻底清洁双手

  • 洗手时应以梘液和清水清洁双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过清并用抹手纸弄乾。双手洗乾净后,不要再直接触摸水龍头。另外,如没有洗手设施或双手没有明显污垢,可使用含7080%的酒精搓手液洁净双手。
  • 妥善保养排水渠管及约每星期一次将约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

  • 如厕时先将厕板盖上才冲厕水,以免散播病菌

  • 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病徵,应戴上外科口罩,不应上班或上学,避免前往人多挤逼的地方,及尽早向医生求诊
  • 万一情况恶化

如果确诊者情况恶化,医管局有以下建议:

  • 医管局表示,如果确诊病人情况转差,包括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烧、抽筋、嘴唇发紫、心口痛、心跳加速、精神陷入迷糊状态,同住家人应尽快呼叫救护车。

政府亦提供在居安抗疫期间的健康建议,提醒进行家居检疫的人士须留在家中直至检疫期完结,并应加强个人和环境衞生。

 

更多第5波疫情资讯,请到以下专页浏览(按此)
立即下载 | 全新《星岛头条》APP : https://bit.ly/3yLrgYZ

更新时间:15:05

建立时间:12:00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