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珠三角工业污水祸害 白海豚不育濒死亡
2021-12-29 04:10
被视为回归吉祥物的「中华白海豚」近年数量剧减,现时在本港水域只剩37条,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过去10年研究搁浅白海豚,首次发现含有剧毒化学物质的防火漆物料已进入白海豚食物链,这种剧毒化学物难以分解,可引致白海豚出现内分泌及不育问题,间接引致死亡。研究同时发现,这类剧毒化学物来自工业污水,并广泛出现于白海豚栖息的珠三角及本港水域,而本港渔民亦有到珠三角水域捕鱼。环保团体除关注白海豚面对的生态危机,亦担心含化学物的渔获会否流入本港,引发食安问题,促港府加强把关检测食物安全,并与内地磋商加强监管工业污水排放。
今年8月,渔护署公布《中华白海豚监察报告》,发现由去年4月至今年3月,只有37条白海豚在本港水域出没,是2018年的32条以后第二低纪录。报告又指,过去20年本港有186条初生幼豚,至少134条生存不逾2年,情况令人忧虑。现时白海豚主要受生境地消失、水质污染、海底声音污染、船只碰撞及过度捕鱼引致食物减少等威胁。另外,由2015至今年10月初,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海洋生物搁浅行动组」(前身为鲸豚搁浅行动组),共处理53条白海豚尸体。
鲸脂积存大量六溴环十二烷
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教授阮悦斐表示,由2012年至今共化验近70具搁浅白海豚尸体,全部发现含有剧毒防火漆残馀物六溴环十二烷,当中最年幼的白海豚是只有80厘米的初生白海豚。她指,六溴环十二烷是添加型阻燃剂,主要用于纺织品、建筑和包装物料,如防火板、天花板等,特性是可长时间存留,并在生物体内积聚及进入生物的食物链,逐级增加。
她补充,研究发现六溴环十二烷可黏附脂肪及不易分解,主要积存于白海豚脂肪组织「鲸脂」。结果,从白海豚体内找到的六溴环十二烷含量,平均值是0.1至1微克,研究人员曾在一条180公斤重的成年白海豚体内,发现1800微克的六溴环十二烷残馀物。
今次研究是首次发现防火漆剧毒化学物已进入白海豚的食物链,阮悦斐解释,六溴环十二烷可依附有机颗粒,或随水飘流沉于海底,而珠江口的混浊海水含较多有机颗粒,这些颗粒亦是白海豚食物链最低层小虾小蟹的粮食,当小虾被贝类及小鱼进食、而小鱼亦被大鱼吃掉,然后白海豚进食大鱼,作为食物链顶部的白海豚,体内便积存大量六溴环十二烷,是低层生物的数十,甚至数百倍。
增畸胎机会 长远减少白海豚数量
她补充,六溴环十二烷引致急性中毒机会不大,但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及生育功能,严重可致不育。外国研究发现,白海豚吸收浓度极高的六溴环十二烷,会生出畸胎,香港的研究只发现白海豚甲状腺功能受影响。她补充,白海豚是较长寿的生物,以平均20年寿命计,由婴儿喂哺母乳经母体吸收已开始累积,虽然暂时在白海豚体内发现的六溴环十二烷未达致命水平,但已属高浓度,估计不利健康,亦担心引致不育,长远减少白海豚数量。
现时在珠江口水域栖息的白海豚族群,约有2500条,其中香港水域至伶仃洋一带有1400条,研究同时在珠江口八大口门的河口位置检测污染物,当中除发现防火漆的六溴环十二烷,亦发现不沾镬表层的防水防油涂层物料「全氟辛烷磺酸」、塑化剂、抗生素、心脏药等,并发现属白海豚食物的黄花鱼和多宝鱼等亦含有六溴环十二烷成分。
阮悦斐续称,研究人员在八大口门取水办及挖掘海底淤泥化验,发现由珠江口至大屿山以西、白海豚出没的本港水域,都普遍存在六溴环十二烷,相信在本港搁浅死亡的白海豚曾在此出没捕食。她指,白海豚主要栖息于珠江口及香港西面水域,属咸淡水交界,河水较混浊,且咸度不高的水域。环保署于2017年起已禁止使用六溴环十二烷,内地亦于本月底起停止生产及禁止于工业使用六溴环十二烷,但由于六溴环十二烷难于分解,她担心影响仍然持续。
珠江口有毒渔获恐流入本港
珠江八大口门是指虎门、崖门、磨刀门、蕉门、洪奇门、横门、虎跳门、鸡啼门等八个河口位,阮悦斐指,八大口门流经多个工业城市,其中东莞虎门一带较多工厂及电子厂,估计防火漆物料由建造天花板、防火板的工厂排出。
有渔民指,珠江口一带盛产黄花鱼、多宝鱼、中虾、濑尿虾等,其中黄花鱼及多宝花鱼是白海豚主要食物,亦有本港渔民到珠江口作业捕鱼,绿惜地球总干事刘祉锋称,剧毒防火漆物料进入白海豚食物链令人忧虑,因为白海豚本身已面对填海等人为因素影响,现时又面临另一种有毒化学物威胁,情况令人忧虑。他亦关注,这些可能含有毒化学物的渔获会否流入本港,引发食物安全问题,呼吁港府把好关检测食物安全,并与内地商讨加强监管工业污水排放。
记者 关英杰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