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购催旺「先买后付」 千禧后易陷债务危机
2021-12-28 03:13
临近年尾,市民大众的消费意欲特别旺盛,年轻一代更会花钱于交换礼物,使费自然增多。有网上金融平台及虚拟银行看准商机,近期在网上平台卖广告推广「先买后付」消费方式,以灵活分期付款作招徕,吸引大批千禧世代用家使用。惟有理财社工认为,「先买后付」与使用信用卡预支消费分别不大,这新型消费模式只是旧酒新瓶,若理财不当,容易堕入过渡消费陷阱,更甚者负上债务。有学者预料,「先买后付」模式如虚银一样掀起热潮,但此风气能否持续,需视乎商户在催谷消费同时,是否甘愿继续让利。
「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消费方式近年在欧美大行其道,受惠于疫情下网购盛行,变得愈趋普及。其分期付款的概念,与使用信用卡免息分期的方式不尽相同,主要针对网上及小额消费,分期的期数也较短。这消费模式近月开始扩展至亚洲地区,本港多家虚拟银行也陆续推出「先买后付」服务,让用户自订分期付款的期数。
星「先买后付」用户月增2成
翻查资料,多家新加坡金融初创于3年前已推出「先买后付」服务,早前有数据显示,「先买后付」的电子消费模式占新加坡3%,有望于2024年增长至13%。当地传媒报道,个别平台于当地已积存10万名用户,并以每月20%的速度增长。据知,有关用户的年龄层,以18至35岁的消费者为主。其中较为大型的新加坡支付服务平台Atome自去年起进军本港市场,至今已与本地五百个綫上及线下商户合作。
申请信用卡往往设有入息门槛,但使用「先买后付」方式前,基本上只要在支付服务平台的手机App或网站申请,于平台绑定虚拟扣帐卡或信用卡,之后在綫上綫下购物时便能选择分期付款。网上消费愈趋便利,固然方便消费者,惟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工忧虑,年轻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性消费,即非理智地在瞬间进行网购,「很简单地揿个掣就可以购物。」
电子支付失「肉痛」感觉
香港家庭福利会理财教育中心认可理财社工张子恒分析指,疫情下愈来愈多人使用电子支付方式,消费时会出现「金钱疏离感」,即失去使用实体货币时,所产生的「肉痛」感觉。从理财角度而言,他认为「先买后付」背后的消费概念,与信用卡分期付款相似,「现时很多年轻人都习惯先享受,之后才付款。」
从事债务及理财辅导服务的社工莫先生(化名)认同,「先买后付」与信用卡消费模式无异,形容只是旧酒新瓶,担心此模式一旦普及,消费者容易陷入不同的债务危机。他指出,以其服务的中心为例,近年接获关于信用卡债务的求助个案虽有回落趋势,但与二綫及三綫财务公司有关的债务问题个案,却有所增加,他认为两者存有关系,「求助者大多都是向这类财务公司借贷后,用作交还卡数。」
二三线「财仔」普及 欠债个案增
莫先生留意到,求助人以30至40岁的中年人士为主,他们的债务大多从毕业后积存起来,故他认为有必要及早做好理财教育工作。他提到,二线及三线财务公司日渐普及,加上不时请来明星宣传,令市民容易陷入与消费相关的信贷陷阱。
张子恒亦表示,以其接触的个案,不少年轻人虽有使用信用卡,但对还款的概念薄弱,很多时以为只要偿还最低还款额便可,「他们不知道自己一直在偿还利息,而没有偿还本金。一些过度消费的个案甚至会以卡数盖卡数,或将卡数分期支付。」
临近年尾圣诞节及除夕等大时大节,张子恒留意到,不少大型商户都有推出限时优惠促销,年轻人往往为了「应节」买礼物予朋友及伴侣等,以电子产品、名牌手袋等为主,但通常不会使用现金结帐,「主要以18岁至30岁为主,如果他们没有大型理财目标,如结婚、置业等,会较易花光薪金,成为月光族。」
节日购物优惠多「使大咗」
莫先生亦指,假如消费者购物时失去理性,变成感性消费时,便很容易「使大咗」,情况于节日期间更加明显。为减低过度消费的机会,有社工建议减少使用电子消费,尽量以现金支付,同时可于购物后进行记帐,从而掌握自己开支分布,作出理财规划。他续说,消费者若采以「先买后付」方式付款,事前需了解其利息或手续费收费。
「先买后付」在千禧世代掀起热潮,有支付服务平台更邀请韩国知名男团出任代言,甚至有虚拟银行推出开户现金奖赏等,图吸引更多用户申请使用。不过,城大市场营销学系高级特任讲师谭桂常表示,「先买后付」的消费模式与虚拟银行一样,虽然会掀起一轮热潮,但在优惠及回赠完结后,往往难以留住客户。
不论实体零售,抑或网店,近期很多商户都贴上「先买后付」的支付服务广告,反映有关平台的合作商户愈来愈多。目前提供「先买后付」服务的平台需向商户收取手续费,谭桂常认为,此消费模式能否普及,除了视乎消费者的付款习惯,亦需视乎商户是否「让利」,否则此风气难以持续。
记者 林紫晴 陈家荣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