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岛索罟湾艺术展开幕 展现岛民跨文化连结

2021-12-11 15:20

艺术展即日起举行至明年3月13日。政府新闻处图片
艺术展即日起举行至明年3月13日。政府新闻处图片

由艺术推广办事处筹划的公共艺术计画「南丫说:」,今日(11日)起至明年3月13日,在南丫岛索罟湾各个地点举行,藉此加深岛上居民之间的跨文化连结,并让公众发现南丫岛的另一面貌。
 
该计划以「海岸」为主题,策展团队透过深入的在地研究及访问,回顾南丫岛留存的历史和海陆互动构成的生活方式。是次计划共邀请了15组香港艺术家及团队,分两批参与创作,其中一批透过艺术家驻岛计画,与南丫岛上的不同社群交流协作,从而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批则在岛上不同的空间,展示以自然及文化特色等元素为灵感的作品;亦有导演制作了有关天后庙及南丫岛渡轮行业的纪录片。
 
「南丫说:」公共艺术计划由康文署主办,艺术推广办事处筹划,在地艺术策划夥伴及导赏活动策划夥伴分别为「艺术到家」和「香港民间古迹保育基金」,除了展示艺术创作、出版研究小册子外,亦于展览期间举办一连串相应活动,包括导赏团、社区工作坊及放映会。是次计划为公众展开一趟艺术旅程,期望能从岛民的角度出发,透过结合考察研究及多感官的艺术形式,娓娓道来南丫岛的人情风光及历史往事。

展览利用岛上不同的地点展示艺术品,包括在索罟湾的天后庙前空地设置室内展示空间和放映室。
展览利用岛上不同的地点展示艺术品,包括在索罟湾的天后庙前空地设置室内展示空间和放映室。
导演卓翔在纪录片《风调雨顺》中记录了岛上及市区天后庙的现况,透过观察民众日常于庙内的行为,尝试探索他们与天后庙的关系。
导演卓翔在纪录片《风调雨顺》中记录了岛上及市区天后庙的现况,透过观察民众日常于庙内的行为,尝试探索他们与天后庙的关系。
导演马智恒制作的纪录片《全记渡》,纪录片以观察式记录渡轮上街坊乘客的日常,窥探南丫南丰富多元的社区面貌及独有人情味。
导演马智恒制作的纪录片《全记渡》,纪录片以观察式记录渡轮上街坊乘客的日常,窥探南丫南丰富多元的社区面貌及独有人情味。
艺术家萧伟恒的摄影装置《洞外有光》,灵感源自岛上的战争痕迹,将「神风洞」转化成天然暗箱,让蕴含历史的石洞结构与当下洞外的海角风景同时并置于镜头内。
艺术家萧伟恒的摄影装置《洞外有光》,灵感源自岛上的战争痕迹,将「神风洞」转化成天然暗箱,让蕴含历史的石洞结构与当下洞外的海角风景同时并置于镜头内。
艺术家张震扬将晚上的海滩转化为天然黑房,在海浪中放置相纸,捕捉南丫南海滩的浪涛痕迹。
艺术家张震扬将晚上的海滩转化为天然黑房,在海浪中放置相纸,捕捉南丫南海滩的浪涛痕迹。
艺术家陈佩玲于驻留南丫岛期间收集居民对于岛上生物的记忆及想像,以「蓝晒」显影技术及拼贴创作,制作成奇幻的「岛国异兽」标本。
艺术家陈佩玲于驻留南丫岛期间收集居民对于岛上生物的记忆及想像,以「蓝晒」显影技术及拼贴创作,制作成奇幻的「岛国异兽」标本。
艺术家林玉莲在南丫岛河口的小桥栏杆创作镂刻造型装置,阳光穿过装置,为小桥带来变化不定的影子地画。
艺术家林玉莲在南丫岛河口的小桥栏杆创作镂刻造型装置,阳光穿过装置,为小桥带来变化不定的影子地画。
艺术家陈百坚于岛上驻村期间与村民一起遛狗,聆听岛上的故事,并创作了小狗造型装置及声音地图,让观众从另一种角度认识南丫南。
艺术家陈百坚于岛上驻村期间与村民一起遛狗,聆听岛上的故事,并创作了小狗造型装置及声音地图,让观众从另一种角度认识南丫南。
艺术家林建才及刘清华以印有不同祝愿语的传统三角旗帜作为原型,在自己创作的旗帜印上岛民的常用字词,如「驶风」、「摇橹」等。
艺术家林建才及刘清华以印有不同祝愿语的传统三角旗帜作为原型,在自己创作的旗帜印上岛民的常用字词,如「驶风」、「摇橹」等。
艺术家沈君怡参考了于南丫岛日常出现的船舶样式,制作出形态各异的互动玩具船装置,并邀请岛上居民为船身着色。
艺术家沈君怡参考了于南丫岛日常出现的船舶样式,制作出形态各异的互动玩具船装置,并邀请岛上居民为船身着色。
艺术家张哲设置的《南南丫展馆》,展出一系列动物雕塑。
艺术家张哲设置的《南南丫展馆》,展出一系列动物雕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