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会促增建公屋及加快市区重建等 解决房屋问题

2021-12-06 16:09

工联会早前在各区街站,就8个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建议收集市民意见。
工联会早前在各区街站,就8个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建议收集市民意见。

工联会早前在各区街站,就8个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建议收集市民意见,共收到22,877个回覆,当中4个选项最多人选取,包括「增建公屋,兑现三年公屋上楼承诺」、「拒绝纳米楼」、「支持私人、资助房屋市场分隔」,以及「加快市区重建及旧区更新」,反映市民认为上述选项对土地房屋政策最为重要。

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解释,最多市民选取「公屋三年上楼」,是由于公屋供应严重落后,轮候时间持续恶化;按房屋委员会公布,截至9月底,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9年,创22年新高。工联会建议政府增建公屋,兑现三年上楼承诺,短期措施则应增加市区过渡房屋。

吴秋北又指,现时楼宇愈建愈细,令居住环境愈来愈挤迫,本港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61平方尺,他形容「连红十字会对囚犯最小居住面积不应小于215平方尺的标准都算不上」。工联会认为应提升市民居住面积,拒绝纳米楼,不能只求数量而降低居住质素。

工联会成员陈颖欣指,国家早已确立「房住不炒」的定位,「大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亦重提相关定位,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三稳」目标。工联会建议参考新加坡的做法,将炒、住市场分隔,日后所有公营资助房屋,均不容许补地价和于私人市场出售,只能转售与其他合资格人士。

另外,副会长麦美娟认为,市区重建是楼宇更新的必然过程,而市区重建策略必须作出重大改变。她指出,重建不要再只建「天价楼」,目标应为改善居民屋住环境,而不是逼他们迁到偏远地区。工联会建议市区重建局所获土地,应提升兴建公屋或公营资助房屋的比例,而居民亦应获原区安置。

详细候选人名单请参阅:https://hd.stheadline.com/legco2021/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