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残疾人士自感边缘化 近4成人经常独自一人少社交

2021-11-09 15:30

香港复康会复康部高级经理潘友为(左)、香港复康会研究及倡议中心经理张冠庭(右)与服务使用者麦耀强(中)。
香港复康会复康部高级经理潘友为(左)、香港复康会研究及倡议中心经理张冠庭(右)与服务使用者麦耀强(中)。

香港复康会早前进行一项有关「残疾人士社会参与和共融研究」的研究调查,发现社区环境对残疾人士的方便程度只属一般。另外,大多数受访者及长期病患者自觉社会参与度和支援偏低,自我形象低落。当残疾人士与其他人交流、 使用社区设施和参与社区活动时,受访残疾人士和长期病患者同意曾因残疾而分别感到不受欢迎(30.5%)、遇上不善对待(29.3%)及感到害怕或不耐烦(26.2%), 更有27.2%残疾人士受访者因残疾而感到被高程度歧视。 

香港复康会将于12月12日举办「无障行者」大型社区教育及筹款活动,让大众亲身体验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的生活挑战,希望透过此别具意义的活动,建立一个关爱和共融的社会。 

香港复康会指,研究中有 82.7%残疾人士受访者认为,小巴对残疾人士来说较为不方便,有 44.1%则认为的士较不方便。 有超过5成受访的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受访者认为,公共运输交汇处中的轮椅人士上落车处、公共行人通道的楼梯或斜道,以及郊野公园的残疾人士洗手间使用时都较有障碍。 

研究又发现,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的社会参与度偏低,较少参加社交活动,当中45.6%经常独自一人活动,仅20.1%受访者经常跟亲朋好友亲身见面,但64.7%受访残疾人士表示经常利用电子产品与亲人保持联系。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很少或从不参与社区活动,包括病人自助组织活动(76.3%)、义工活动(76.2%)、文化 活动(69.3%)或体育活动(60.1%)。 

研究亦发现,残疾人士自觉被社会边缘化,仅37.4%受访残疾人士同意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22.7%认为社区能够满足生活需求、20.6%认为自己和居住的社区保持密切联系。结果反映大多数残疾人士认为自己在社会的归属感较低。 

有关公众人士与残疾人士对「最影响残疾人士像非残疾人士充实生活的因素」,有6成公众人士受访者认为「自身的健康或残疾状况」这因素影响最大,但只有 35.6%的残疾人士受访者认同;相反,有 31.4%的残疾人士认为「外在环境的方便(无障碍)程度」这因素影响最大,但只有22.4%公众人士受访者如此认为,反映公众人士与残疾人士就充实生活最大影响因素的认知上有明显差别。 

另外,受访残疾人士对残疾有较负面的印象,包括有超过5成受访残疾人士认为残疾人士会对家庭及照顾者构成负担(53%)、容易被其他人低估(51.4%),或被投放较低的期望;或认为残疾人士对社会构成负担(31.2%),反映他们自我观感较负面。 

香港复康会复康部高级经理潘友为表示,残疾人士能否在社会共融,除受自身健康状况影响,也受外界对残疾人士的看法、支援及社区环境无障碍程度影响。近年社会对无障碍设施的认知已有所提升,在公众空间增设相关设施,如斜道、 升降机及引路砖,提升他们外出的信心,然而,社会的无障碍设施仍有进步的空间。 

潘友为称,残疾人士的社群意识(即对社区的归属感)可作为评估残疾人士是 否共融社会的指标,此量度现仍属较低水平,需要多方面的介入,建议政府制定全面普及无障碍的士和公共小巴的蓝图和策略,以及为不同专业人士提供无障碍培训,提高对残疾人士及无障碍法规、设计及管理维修知识。另政府及相关团体可加强社区教育,透过举办体验式活动,让一般市民了解和体验残疾人士在日常生活面对的问题。

是次调查于今年8月至9 月期间进行,分别透过随机电话访问及网上问卷方式收集了500名15岁或以上、没有残疾状况或长期病患的公众人士,以及321位残疾人士、长期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回覆并纳入分析。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