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潘氏元朗重塑故居「荫华庐」 90年客家大宅凋零

2021-11-08 07:02

近九十年历史的潘屋日久失修,如今荒草处处,落得荒废凋零。
近九十年历史的潘屋日久失修,如今荒草处处,落得荒废凋零。

「客家人」历史中并无固定居所,每遇动荡战乱便会举家迁徙,四处为客,故有「客」之说。从清初至辛亥革命爆发,陆续有客家人迁至香港落地生根,以此为家,而「家」亦受他们所重视,因它是氏族最原始单位。要揭开一个客家氏族的故事,我们可从「家」入手。坐落元朗凹头,早年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的潘屋,拥有近九十年历史。从前被稻田、渔塘包围的客家大宅,历尽沧海桑田,今天已被石屎包围,野草丛生的潘屋如今几乎已被世人忘记。关于这座大宅的故事和历史,由潘氏后人和客家文化研究者娓娓道来。记者 陈家荣 摄影 梁誉东

爱国商人潘君勉祖籍广东梅县,为纪念其父亲潘荫华,于一九三四年从家乡梅县特聘一班工匠前来香港,仿照乡下的荫华庐,于元朗建造另一座荫华庐出来,占地约三千七百平方米,大宅则占地约六百平方米。香港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文映表示,大宅虽参照故居打造,但真实大小仍有差距,「香港这座面积小很多很多。」

整幢建筑物由十六间房间、六个大厅、两个大庭院组成,属两堂两横典型设计。从正门进入潘屋,见到的是厅堂,直向祠堂,左右有路通往横屋,左面主要是厨房、厕所,连同几间客房,右面则是各房人的住所。至于厅堂左右,设有四间较大的寝室。林文映说,客家人普遍迷信,笃信风水,潘宅则设有「青龙白虎」之风水阵势,大宅有别于一般客家大宅,门口非南向,而是面向祖国,以表屋主的爱国思乡情怀。

门口面向祖国 表爱国思乡情

林文映指,大宅的瓦顶采用了双瓦面设计,隔热功能非常好,即使落雨亦不怕渗漏。当年的砖瓦都是从家乡运来香港,而梅县的砖瓦亦是非常有名。虽然如今大宅已日久失修,但屋内的砖瓦建设仍未见严重破损,亭园的瓦制栅栏依然亮泽,用料十足,可见潘君勉当年建大宅时斥资不少。

潘屋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其精心的木器彩绘设计。记者穿梭大宅发现,潘屋祠堂用的木架,以及左右两则偏厅木门上,透过不同色彩画出了一些西洋画作,当中可清晰见到洋楼、海洋、帆船等图案,据指是参照三十年代的中西区面貌。两门天蓝色的设计,至今仍鲜艳夺目。其海洋元素,有别于客家过去以农为本的特徵。林文映分析,此或与潘君勉过去到海外经商、生活等有关。

木器彩绘西洋画 充满海洋元素

潘君勉于日本和南洋经商发迹,并在日本认识国父孙中山,后来他出钱出力协助组织中华革命党,在海外为讨伐袁世凯筹集军饷。孙中山及后回港时,于潘君勉府上作客,送上写有「博爱」二字的墨宝,现存放在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之中。中共开国元帅叶剑英则在日占时期,在港展开抗日工作及就医,与家眷在潘屋居住了一段时间。即使叶剑英后来回到武汉前綫,潘君勉仍继续代为照顾叶氏一家。这段往事都由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印证。

孙中山叶剑英曾作客潘屋

林文映一○年首次接触潘氏第三代后人,直至一三年再度碰面,潘氏始将家族的史料、图片,一一交到林文映手上。她说,他们大部分已经移民美、加,另有人在内地从商,仅留下元朗潘屋作证。外界有指,前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左派名作家郭沫若也曾入住潘屋。林文映表示,「暂无文献照片记录这段事迹,仅从潘氏后代口中得悉此事,惟他们也无法确实,但到访潘屋一事值得确信。」另外,时任港督尤德夫人亦是大宅的贵宾之一。

潘君勉育有五子三女,刘家强就是潘氏第四代后人,是潘君勉的曾外孙。他说,外公是潘氏的三子,其母就是外公的长女。今年刚好六十的刘家强说,小时候仍有幸见过潘君勉一面。他忆记,潘当年住的就是右面第一间靠近祠堂的主人房,不过如今已被放置杂物垃圾。刘家强忆说,小时候主要由外公外婆照顾,父母则在九龙工作,直至读小学始搬回元朗,一有假期便会回来「度假」。回想儿时回忆,他说,潘屋外面有一块大空地,附近都是渔塘稻田,儿时便与其他表兄弟姐妹、隔离邻舍嬉戏,「踢波、捉鱼、捉蜻蜓」,与他们的关系要好。

后人移居海外 大宅或变安老院

自潘君勉六八年离世后,大部分后人陆续移民海外,续居潘屋的人不多,主要是三房的人。大约九三年,大宅出售予徐展堂家族,潘氏后人亦陆续淡出元朗。刘家强分享,当时大概是新年时分,大家趁此机会,在离开大宅前留下一张大合照,作为潘氏最后的记录,「遗憾当年自己负责揸机,未能置身合照当中。」潘氏一族如今各散东西,一如客家人传统,四处迁徙。刘家强说,虽然家人已遍布世界各处,但幸得科技发达,双方仍能保持紧密联系,不时以电话来往,盼通关后再次团聚。

见证过潘屋一带由耕地变成石屎路,经历迁出大宅的一刻,刘家强至今仍百感交集,现时仍不时重游故地,细味当年。他感慨,大宅如今已日久失修,杂草处处,「门外一对木雕雄狮已被盗去,就连日军遗下且一直沿用的书枱亦不知所终。」潘屋在一○年正式获确认为一级历史建筑,城市规划委员会近日接获保育潘屋申请,表明会发展安老院。对于潘屋日后发展如何,无人知晓。作为后人之一的刘家强自知人微言轻,仅望潘屋最终得到善待,保留这座富历史色彩的客家大宅。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潘氏一族搬迁前,于大屋前合照,记录珍贵一刻。受访者提供
潘氏一族搬迁前,于大屋前合照,记录珍贵一刻。受访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