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简化造地程序 「北都」应提速增竞争力

2021-10-26 04:30

  《施政报告》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舆论与议员多批评用二十年时间发展实在太长,特首林郑月娥则表示「欲速不达」。港府稳步推进这项宏图大计是无可厚非,但市民难忍无了期地等,加上香港处于中美角力夹缝,周边地区竞争加剧,当局须以崭新思维,大刀阔斧简化规划土地开发审批程序,加快落实时间,让市民上车重现曙光,并提升本港竞争力。

  周边有新思路 港慢进恐落后

  北部都会区大计公布后,林郑一再强调以二十年发展是务实的做法,昨天她出席一个论坛时重申,北部都会区是较长远规划,很多事欲速则不达,若能在十五年内完成,已非常安慰。

  北部都会区是回归以来最大工程,包括多项基建和造地建屋工程,个中涉及复杂的收地程序,而且又要同时推进明日大屿填海工程,当局以稳字当头推动两大工程,以免出现甩漏,是可以理解的。惟实际情况并不允许政府再慢速前行,因住房问题长期困扰全港市民,有钱勉强上车都抱怨住得细又贵,没钱的轮候公屋时间长达五点八年。若要再等十多二十年才可彻底改善情况,公众实在难以接受,当局须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才算是负责任政府。

  此外,外围形势也不容乐观,尽管中美关系缓和,但暗涌仍在,因美国只是因应国内外问题暂时作出妥协,遏制中国之心不死,仍伺机出招,而香港处于中美风暴中,难免被殃及。加上周边地区都在抢占先机,如南韩积极发展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深圳前海方案出台及海南自贸港发展,各自有发展新思路,香港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故此香港制订北部都会区这宏伟计画,更应设法全速加快落实,不容堕后。

  北部都会区发展涉及城市改划,由土地规划到收地,最终到楼宇落成,须经过冗长繁琐程序,并牵涉多轮公众谘询。一些团体会利用现时游戏规则不断在程序上提出反对,为拓地建屋制造重重关卡,拖慢进程。

  发展局须尽快修订《城市规划条例》,审视现时城规程序,不容反对意见重复陈述,并认真考虑团结香港基金建议将现时三轮谘询缩短至一轮,尽量简化审批程序,避免让一些反对发展的组织钻空子,拖政府后腿。

  加快修规划例 高效棕地安置

  当局亦应同时检视《环评条例》,拆墙松绑,简化造地程序。过往通过城规会公开谘询后才进行环评程序的做法,坊间有声音要求两者应同步进行,政府宜认真考虑,并设立一个跨部门小组同时举行公众谘询,既可压缩程序,节省时间,又可加快程序,可谓一举两得。

  要开发新界北,难免要处理在棕地上作业者未来经营问题,现时政府的收地做法,主要是给予业界现金赔偿,但业界的要求是先安置后收地,否则会严重影响其作业生计。因此,要收地顺利进行,当局须先加快妥善处理棕地安置,关键是如何高效转移作业者。政府宜尽快落实兴建多层大厦,或拨出发展潜力较低的土地,让作业者迁入,解决他们最关注的营运问题,若然如此,收地便能事半功倍。

  政府提出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及提升本港竞争力的宏图大计,当下是如何加快落实,不能再被固有条条框框限制,应参考深圳市的做法,以制度创新来突破规范,释出更多土地用来建屋和发展创科,加快基建步伐,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未来竞争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