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发现新石珊瑚及海蛞蝓物种 大杯筒星珊瑚潜伏本港海域
2021-10-25 15:15
本港海域栖息约6000种海洋生物,亦有不少常见却未被命名,浸会大学生物学系研究团队,在进行食筒星珊瑚海蛞蝓的研究时,发现其中一个采集的珊瑚样本,有别于同属珊瑚,便就其珊瑚进行研究,证实其为从未被命名的新品种珊瑚,因其拥有结构最大及最复杂的珊瑚杯,便将其命名为「大杯筒星珊瑚」。
此前世界只发现七种筒星珊瑚,新发现的大杯筒星珊瑚的形态、外观均与已发现的筒星珊瑚相近,故误认为是现有品种,进行基因排序后,证实其属全新品种,率领研究的该系教授邱建文指,大杯筒星珊瑚在本港及大湾区海域生活,虽然分布不广,却是常见珊瑚品种之一,但过往未有人仔细观察研究,令其至今才于生物学界上「被发现」,「这亦反映生物分类学研究员不多,及业界青黄不接的现况。」
团队成员、主责记录该珊瑚特徵的硕士研究生姚景峰指,大杯筒星珊瑚的骨骼隔膜(septa),有别于现有七种同属珊瑚的条条分明,部分呈「ψ」型,而生物分类学常依靠过往文献及地方普查所归纳的生物形态进行分类,因此撰写研究论文投刊时,为让专家认同结果,亦把珊瑚样本寄给对方,「他们都觉得神奇,表示将检视过往因隔膜不同,而被划分为其他品种的珊瑚中,会否存在筒星珊瑚属的珊瑚,为其正名。」
同时,浸大生物学系亦发现两种全新品种海蛞蝓(俗称海牛),均属于此前世上只有九个物种的「背鳃海蛞蝓属」,其中一种寄生于角孔珊瑚上,以珊瑚组织为食物,因该海蛞蝓背部长有白色圆形的小驼峰,与角孔珊瑚嘴部相似,加上每片珊瑚上只有一至两个该品种的海蛞蝓寄生,故此前未被发现,团队将其命名为「食角孔珊蝴背鳃海蛞蝓」。
另一个新品种「褐带背鳃海蛞蝓」以十字牡丹珊瑚为食,其白色身体带有棕色条纹,在同色同图案的珊瑚中,是极皆的保护色,团队指是从其为研究珊瑚白化机理所培植的十字牡丹珊瑚上,观察到被生物噬吃痕迹及卵块而发现。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