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立会「病」后重生 毋忘惨痛教训

2021-10-21 04:30

  立法会内务委员会主席李慧琼周二发表「年结」,业绩相当亮丽,在延任的一年间,政府共向立会提交了三十九项法案,是过去二十年来最多,至昨天止已通过三十四项,效率之高令人赞叹。此可喜表现反映出,立会经历深切治疗后,已渐从「重病」中康复,回到正常状态,这对政府施政的良性作用也立竿见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多年惨痛教训,香港应从制度和政治文化上着手清除立会「病源」,防止乱局重演,达致真正重生。

  乱局不堪回首 议会饱受折腾

  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八月决定,现届立法会继续运作不少于一年,其后四名议员遭DQ,,而其他泛民议员亦随之总辞,在这场大变动后,立法会由逆流回到顺流,换了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这一年来,有几个明显改变:一是议员在议事厅内玩「冲击游戏」制造混乱的情况,已告绝迹;二是操弄程序的拉布行动也没再出现,主席不用再花九牛二虎之力维持秩序;三是议员质询特首与官员虽也火花四溅,但仍能保持正常沟通、良性互动,经争辩后谋求共识。

  这样的环境多年未见,法案可通过正常的审议程序,经修订后付诸表决,处理效率大大提高,令政府施政畅顺得多。

  看到今日的景况,令人有不堪回首之叹。当年泛民议员以攻占立法会议席为目标,称之为「位置之战」,因为有了席位便可得到资源与发声机会,成为「养大」反对势力的养分。初期泛民仍采取务实策略,扮演温和反对派角色,但随着激进浪潮涌起,他们为讨选票,在立法会表现愈来愈激,将议事厅变为斗争舞台,以激进手段阻碍法案通过,藉此为下次选举赢取本钱,结果陷入恶性循环,纷乱永无休止,而代价是众多法案被卡死,民生施政举步维艰。

  过程中另一严重破坏,是议事规则被恶意玩弄扭曲,会议堕进泥沼永无了期,经典例子是郭荣铿主持内务会议选主席,竟开了七个月会而没结果,大量法案被积压,对施政的影响难以估量。

  改制度防复发 监督角色不变

  当日乱象,如今仍历历在目,虽然「重病」已渐除,但为免复发,仍须在制度上落药。中央去年出手改革香港的选举制度,设了几重「安全阀」,防止乱港者进入立法会,乱局重演的机会大大减低。此外,在这一年来,议员已对议事规则及内务守则作了全面检视和修订,过往议员以极端行动操弄程序已难复见,这对日后维持议会秩序,会有很大作用。

  下一届立法会议员将增至九十人,新时代不等于没有激烈辩论,也不等于政府可以任意妄为,严厉监督施政仍然是立法会应担当的角色。早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大工作会议上说,「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甚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这句话对日后的立法会议员同样适用。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