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区设研发中心 生命健康科技待加持 硬件配套升级 人才数据不足

2021-10-19 04:20

港府计画在河套区港深创科园内设立「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伍明辉摄
港府计画在河套区港深创科园内设立「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伍明辉摄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到,政府计画在河套区内设立「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科研工作,亦意味为生物科技界带来更多硬件配套。科研业界认为,本港汇聚顶尖的医学研究人才,在生命健康创科上具备优势,惟中层人手长期欠奉,人才断层问题不容忽视。医药以外,不少健康科研应用也有阻滞,要获取医疗数据更是困难重重,行内人期望政府提供硬件之馀,亦带头试用本地生物科研,以助推动生命健康科技发展。

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数年前开始筹备兴建,预计日后将成为本港最大的创科平台。特首林郑月娥早前公布的《施政报告》,提到计画发展新界北成为创科发展中心,并建议于港深创科园内,设立「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凝聚相关实验室的科研力量。

事实上,本港近年积极发展生命健康创科,其中「创新香港研发平台(InnoHK)」旗下已有十多个研发实验室,由港大微生物学家袁国勇、有「无创产检之父」之称的中大教授卢煜明等顶尖科研人员领军,进行医疗相关的各种科研。香港创科发展协会主席陈迪源认为,《施政报告》提到的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将会是有关InnoHK的伸延,但不限于医学领域上的科研发展,预计未来可将相关产业整合。

增硬件有助纾缓空间不足

科培网络会长李治纬则指,新建设的科研中心一开始以生命健康科技作定位,可从建筑设计开始着手,有助提升生物科技实验室的配套,例如在建筑上预留空间,用以承载重量数以吨计的大型仪器,减低日后科研发展的限制。

政府计画建设全新的科研中心,业界亦期望有助纾缓空间不足问题。「做科研首先要有空间,其次是设施」,从事基因检测的「善觅」行政总裁施明耀认为,创科最重要是有足够空间,惟现时科学园实验室设施几近饱和,故此时政府计画提供更多硬件,以专注于生物科技相关的范畴,对业界来说是好消息。

生物科技公司「水中银」首席执行官杜伟梁认同,实验室资源紧张并非一朝一夕,随着愈来愈多初创公司进驻科学园,4至5年前已经开始僧多粥少,「现有的租户如果要扩充,都不知如何排队,更何况是新培育的初创。」

长期欠缺中高层人才

本港医疗水平高,虽不乏顶尖科研人员,每年亦有研究生投身医疗科研,但中层人才已现断层。相达生物科技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招彦焘分析,目前本港在生命健康科技项目研发上的先天优势,就是拥有一流的教授做开发,在质量控制方面亦占优,较易取得国际认证。不过宏观来看,行业仍欠缺足够的中高层的管理专业人才,业界往往需要动用更多资金,在外聘请有关人士。

InnoHK研发实验室之一的神经肌肉骨骼再生医学中心,由中大与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合作研究,该中心联合主任、中大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陈活彜指出,InnoHK过去一直加强科研者之间的合作和研究,预计新科研中心建成后,有助各方在前期研究更紧密合作,继而将数据套用在临牀用途之上等,同时让项目更多样化、提升相关质量。

欠医疗数据碍科研应用

资源以外,临床数据、临床试验、药物注册等配套,亦是发展生命健康科技不可或缺的因素。专注研发医疗级穿戴式装置的倍灵科技,其行政总裁梁立慧指出,将技术商品化后,仍需要医学数据改善研发,惟政府尚未开放数据,故只能通过与大学合作,获取少量数据进行研发。施明耀认同,虽然生物科技并非基于医疗数据开始研发,但仍需数据用以跟进用家的使用情况,「我们需要逐所医院,逐个病人问拿取同意书。」

上周五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在立法会提到,医管局将成立专责团队,协助更多机构探讨如何应用医疗数据进行研发,并广泛利用医管局辖下的医院作研究和临床试验。政府亦将加快根据《药剂业及毒药规例》注册含有新药剂或生物元素的药物的立法程序。至于医疗器械方面,梁立慧亦期望,政府就认证进行立法,而非单靠业界自愿注册,「政府做好监管,才有助市民准确使用仪器,同时鼓励业界制造优质的产品。」

盼政府带头试用 自订认证标准

近年本港科研成果屡获国际肯定,惟在医学以外的健康科技应用,至今仍困难重重。杜伟梁指出,生命健康科技的范围广阔,但本港多年来主要从事医药相关研究,忽略了穿戴式健康科技、检测、筛查等技术范畴,「从事医学以外的生物科企,要应用技术一直都是单打独斗。」

他续说,本地健康科技虽有成果,官方机构却不肯带头试用,问题已持续多年,「政府部门不愿帮手,试都不愿试,只着科企向外寻求认证。」故他期望,各政府部门按照《施政报告》建议,检视现行做法,配合推动生命健康科技。

除了汇聚科研力量,李治纬认为,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亦有助初创及科企进行融资,让外国投资者更聚焦于本港的生物科技研发,将资金引入香港。故他期望,政府可自订一个生物科技标准,让本地科企获取认证,促进本地生命健康科技发展。

记者 林紫晴 陈家荣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