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施政报告》以创新思维设计及管理海滨

2021-10-09 05:30

■正在兴建中的湾仔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第二期)「海岸堤阶」构想图。
■正在兴建中的湾仔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第二期)「海岸堤阶」构想图。

  行政长官现届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日前出台,对海滨发展作为宜居城市一部分有不少着墨。第一百零九段是这样写的:「政府一直致力优化维港两岸海滨,通过和海滨事务委员会的共同努力,由去年十月到本年底,我们将一共开放十五处海滨场地,把维港海滨进一步延长至二十五公里;试行的『海滨共享空间』管理模式亦深受大众欢迎。我们会继续把开放式管理推展到更多海滨用地,让市民可在共融环境下无拘无束地享受海滨空间。此外,我们会于维港海滨首次引入完全无栏杆的梯级式沿岸设计,让游人可临海而坐,无阻隔地欣赏维港景致。」

  「十五个场地?究竟在哪里?」朋友问。事实是,去年十月至今一年之间,我们已陆续开放了总共十一个海滨场地。当中包括卑路乍湾海滨休憩用地、香港儿童医院旁的海滨长廊、湾仔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第一期)、湾仔粉红通道、渡轮码头畔主题区(第一期)、荃湾海滨优化工程(第一期)、湾仔海滨休闲站、启德空中花园、金钟至添马段(第二期)、观塘海滨道公园和近日开放的东岸公园主题区。

  至于馀下的四个场地,包括启德车站广场、铜锣湾活力避风塘主题区、渡轮码头畔主题区(第二期)和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第二期)等,工程已接近尾声,全部预计在本年底开放。

  近年,我们在坚尼地城和湾仔的场地试行「海滨共享空间」,深受大众欢迎。这些场地都以相对于传统公园较少规则的开放式管理,空间亦没有硬性划定各样活动的范围和界线,市民可以在互相包容的情况下在这些自由空间内各适其适,到访者亦对这种崭新的管理模式表示支持。我们会继续把开放式管理推展到更多海滨用地,例如即将开放的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第二期)。我们亦会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以增加市民对这管理模式的了解。

  关于无栏杆梯级式沿岸设计,其实并非甚么新事物。在世界各地的海滨城市亦非常普遍。例如雪梨海港、新加坡河滨、首尔清溪川,又例如北欧各城市(包括哥本哈根、奥斯陆及斯德哥尔摩),而意大利威尼斯更不用说了;而香港人就是习惯了四处栏杆。当然,在香港要增加亲水性和加强水陆连系,推动无栏杆设计,也要克服不少困难,令政府部门一直裹足不前。这边厢说要搞「亲水文化」,那边厢却偏戒不掉那日益严重的「投诉文化」。一句「有人跌落水谁来负责?」便足以令政府官员们却步。但为何外国做到而我们做不到?原因简单不过:对于这些外国城市的市民来说,「走路要小心」,「自己生命自己负责」,都是常识吧。

  因此,笔者非常欢迎《施政报告》指出维港将会引入完全无栏杆的梯级式沿岸设计,让游人可以临海而坐,无阻隔地欣赏维港景致。此举诚然是一项突破性进步,为市民提供不同的空间体验,令香港的城市设计返回世界水平。

  无栏杆的「海岸堤阶」(HarbourSteps),即将在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第二期及活力避风塘主题区两段海滨出现,分别长约九十米及一百米。在水上运动主题区,我们把原有垂直的海堤改装成海岸堤阶,堤阶面表采用仿石设计,并装有特色座椅及桌子,堤阶上还会安装一些艺术装置。

  将来有水上活动进行时,堤阶亦可成为观众看台及上落船只的通道。至于活力避风塘主题区,堤阶由原有斜面海堤改装,面表也有特色座椅及桌子。

  在安全措施方面,参考了外国经验,海岸堤阶上会展示标贴提醒游人注意安全,并提供救生圈。另外,两段海滨都会有二十四小时保安巡逻。相信大部分市民都会安心享受更亲水的海滨设施。

  吴永顺

  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