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击|「北都」重镇规模如六个太古城

2021-10-08 04:30

香港北部都会区
香港北部都会区

  (星岛日报报道)新一份《施政报告》聚焦房策,提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全力开拓新界北基建及配套,区内未来新增十六至十八万个单位。本报进一步分析有关发展策略报告书,发现新增供应遍布于元朗流浮山、新田和上水等十个地点,并沿着拟兴建北环线延伸及港深西部铁路等落户;其中,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将成为供应重镇,未来共可提供约逾七万五千个至八万五千个住宅单位,规模相当于六个太古城,而流浮山一带也会最多新增七万个单位。为改善本港的职位分布,政府已经率先研究把位于核心市区位置的一些政府办公室及设施迁往北部都会区的可行性。

  《施政报告》提出扩大新发展区规模及容量,并配合未来基建铁路发展,焦点之一是港深双方将共同研究接洪水桥╱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的走线及口岸地点,进一步推动港深互通。为配合铁路完善的契机,当局把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扩展至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带,大幅度增加房屋及经济用地;初步估计,该处可新增约四万七千至五万二千五百个住宅单位供应。

  政府另建议在尖鼻咀至白泥自动捷运系统,将流浮山打造成另一个「数码港」,连同尖鼻咀纳入发展范围,大幅增加房屋及经济用地;当局形容,流浮山至白泥一带背山面海,仍有大量可用的土地资源,估计有潜力供应约一万五千五百至一万七千五百个住宅单位。

  古洞北亦是不能忽视的新发展区,同时是北环线所经之站。政府计画将马草垄一带的农地及坡地可被纳入古洞北新发展区的范围,估计新增的住宅单位可达一万二千至一万三千五百个。为了增加古洞北新发展区提供的住宅用地,可检视新发展区原规划方案,将东部部分划作「商贸及科技园」地带的功能转移至新田科技城,增强产业群聚效应,并改划相关地块作房屋发展,释放约三公顷的土地兴建超过一千个住宅单位。

  北部都会区未来的另一房屋供应重镇,是来自罗湖和文锦渡所构成的综合发展枢纽;政府探讨将东铁线伸延至深圳罗湖并在深方设立「一地两检」口岸,在现有罗湖站及上水站之间增设一个非过境铁路服务的新铁路站,暂时名为罗湖南站,当局拟改划罗湖铁路货运场等相关铁路用地及相邻土地,从而进行大规模住宅及商业发展,可供约九千至一万〇五百个住宅单位。

  北环线亦计画东延,将设八个新站。当局指,如能以铁路带动在文锦渡管制站及老鼠岭一带作综合商住发展,当局初步估计沿文锦渡路至管制站一带可提供约四万个住宅单位,老鼠岭及华山一带可分别提供约一万及逾六千个住宅单位。计及建议的罗湖南站商住发展和因应搬迁上水北一带设施而释放的土地,当局估计整个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共可提供约七万五千至八万五千个住宅单位,规模大约为六个太古城。

  政府会制订明确的政策及行政指引,在「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选址时,尽量选择在北部都会区设立。政府已经率先研究把位于核心市区位置的一些政府办公室及设施迁往北部都会区的可行性。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指,希望改变由北向南的通勤模式,将一些无地域规限的政府办公室搬往都会区,包括在金钟的办公室,而且都会区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加上将来只需十多分钟就可以抵达前海,相信交通问题不会加剧。

  关注新界北发展的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表示,「香港北部都会区」在现有新发展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土地资源,并在未来新铁路沿线附近兴建,可将新增居住以及就业人口较为平均分布,亦避免所有人口聚集同区,提供更友善的居住环境。香港建筑师学会亦指,《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是具远见的发展策略。当局提出运输基建先行概念,固然可避免「开荒牛」新居民受缺交通、缺基建之苦。然而,学会认为须以「以人为本」为最重要发展策略,更应推行「愿景规划先行、有社区特式的可持续发展先行」概念,以提升北部都会区的宜居性。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