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环团欢迎政府收购湿地 反对开发缓冲及保育区
2021-10-06 21:50
长春社表示,原则上支持政府收回具生态价值的湿地和鱼塘,主动承担保育湿地的责任。位于拉姆萨尔湿地以外的后海湾湿地,亦具高生态价值,亦与毗邻的生态系统唇齿相依,长春社认为政府应进一步扩大收地范围,更整全地保育后海湾生态。不过政府一方面提出收回私人拥有的湿地作保育,另一方面亦建议利用「缓冲区」甚至「湿地保育区」发展如新田科技城,长春社忧虑将削弱缓冲区对「湿地保育区」的保护,长远影响雀鸟的飞行路线、削减冬候鸟觅食空间、干扰区内鹭鸟林的繁殖等,为后海湾一带的土地规划开不良先例,抵销湿地保育的成效,白费保育工作。
长春社担心,北环线预期将穿越河套毗邻南面,现时位于「湿地保育区」的鱼塘,与毗邻旧深圳河河曲及河套区以南的生态区融合相连,形成湿地生态走廊,发展会将该生态走廊割裂。文锦渡、香园围、打鼓岭一带,仍有不少常耕以及具高复耕潜力的农地,亦是香港仅馀面积较大、完整的农业区,这些农地不应受工程影响,长春社重申政府应先制订全面农地保护政策及规划,特别是上届提出的「农业优先区」研究,禁绝优质农地作非农用发展。长春社又指,尖鼻咀、白泥一带的泥滩、红树林、海草床、鱼塘等地具高生态价值,现划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不少土地亦位处「湿地保育区」及「缓冲区」,发展对这些地方与毗邻环境的累积影响会否加剧,以及大幅度区内乡郊景致,需审慎研究。
长春社对检讨改划绿化地带表示失望。政府新一轮检讨范围,进一步检视坡道较高,以及距离已建设较远的用地,这些用地大都非常接近郊野公园,而且缺乏道路及基础配套,如要改划作房屋用途,或需扩大发展地盘面积,不但牵涉更多林地损失,而且也加大对毗邻郊野公园环境的干扰。
长春社欢迎环保署接手食环署管理的垃圾收集站和家居垃圾收集服务,环保署亦应加强非法弃置废物的监察及执法工作,尤其在偏远乡郊的垃圾收集站。
香港地球之友欢迎政府更加集中于气候变化和废物危机政策,支持政府成立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该会亦支持环保署接手食环署管理的垃圾收集服务,期望进一步改善减废及资源回收。该会对政府收回及释放棕地建屋,但仍倾向填海造地,及对绿化地带虎视眈眈表达失望。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行政总裁黄碧茵表示,强烈建议政府将包括鱼塘在内的每一个湿地栖息地纳入米埔保护区范围,建立「更广阔的米埔」湿地系统作为重要的气候适应策略。黄碧茵指,即使目前气候危机对人类及生态构成威胁,该会坚信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可相辅相成以应对危机。
该会又提出,米埔和红树林和湿地是重要的沿海缓冲区,可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预计未来将发生更频繁的台风及风暴潮。政府应优先保育这些湿地,作为气候适应策略之一。政府应对所有沿海湿地实施「禁止进一步改变湿地用途」的政策及相关法例。
该会表明,不支持在湿地保护区内进行任何新发展,以及在缓冲区内任何高密度发展。此类发展将对区内生物多样性保育造成伤害,政府必须保护米埔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并避免不适当发展。至于在缓冲区内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法例的整体规划意向,不适当的发展将对后海湾及米埔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该会野生动物及湿地保育总监Eric Wikramanayake强调,政府有责任保护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保护湿地保育区和缓冲区是保留生态的重要方法及气候适应策略之一,这些包括私人业权的湿地,可维持拉姆萨尔湿地及东亚—澳西迁飞区的完整性。
该会又关注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落马洲口岸尚未确定的土地用途。该会强烈建议政府保留原有的建筑高度和发展密度。于落马洲口岸兴建高楼大厦将会阻挡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往返栖息地和觅食地的飞行路线。此外,该会亦反对改划所有包括已受损的「绿化地带」,认为作为城市发展的缓冲区,保护毗邻的重要生态区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例如为野生生物物种提供栖息地、调节气候及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流域内的生态连系。
该会并反对龙鼓滩填海工程及中部水域人工岛计划,担心会破坏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及破坏香港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其生态系统。政府必须重新评估所有发展累积的影响,并妥善管理所有重要生境。 该会担忧有可能修订《保护海港条例》,敦促政府扩大受妥善管理的海洋保护区的覆盖范围,于2030年之前覆盖至香港30% 的水域。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