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假网购专页浑水摸鱼 持续「换壳」快闪掠水

2021-10-05 03:56

市民愈趋习惯网购,有不法之徒以快闪放式用假网购专页「掠水」。
市民愈趋习惯网购,有不法之徒以快闪放式用假网购专页「掠水」。

疫情下网购成风,有不法之徒觑准商机,开设假网购专页浑水摸鱼,以「快闪」形式捞一笔,再不断另起炉灶。《星岛日报》接触多名苦主,发现假网购专页的手法如出一辙,以团购优惠价作招徕,声称送货可免运费,由食品、杂货至电器都一应俱全,惟当苦主「落叠」付款后即被封锁,每宗交易涉款300至400元,至今已有数以千计苦主加入关注组。有假专页为求更像真,不惜盗用其他商户地址,被揭发后仍无收敛继续「换壳再骗」。警方指,今年首八8个月已有逾3700宗涉网购骗案,共损失逾5680万元,情况值得关注。 

警方数据显示,今年有逾三千宗网购骗案,换言之每日已有十多人被骗,尚未计及正酝酿的骗案,有关骗案数量已相当惊人。《星岛日报》发现近期社交平台上,愈来愈多网购广告帖文,惟点击进去后发觉,有关专页往往成立仅数天,便有数百个赞好或其他回应,有苦主已设立「假专页关注组」,成员人数多达三千人。

付款后帐户被封锁失联

《星岛日报》联络到苦主李小姐,她指数月前其家人经facebook(fb)网购专页,支付500元购买一支洗车水枪,惟付款后对方失联,自此开始留意到fb充斥此类「假专页」,「系fb广告介绍畀我。」据她观察,假专页会付款买广告,使其帖文让其他用户看得见,所销售的产品价钱特别便宜,以吸引用户进入专页,「入到去发现得几样产品,个专页(开设)得3日,就知道系呃人。」

另外,2名苦主李女士及陈小姐向《星岛日报》表示,她们早前于假专页购买纸尿片及日本当红蛋卷,分别损失500及300多元。她们均指,同样被广告吸引,加上产品较市价便宜,骗徒声称可提供定单收据作实,2人不虞有诈将钱转出。直至她们迟迟未收到货品始知被骗,惟再联系对方时反被封锁,唯有于苦主群组求援,陈小姐更怒斥,「以后不再光顾网店!」

专页寿命短 疑似买赞

《星岛日报》综合多个涉诈专页,并向不同苦主了解发现,骗徒销售手法及帖文内容类似,更不难发现他们使用同一组商品图片宣传,同时多标榜团购价、限时特惠、送货可免运费等作招徕。货品种类繁多,海鲜、家品、电器等一应俱全,一些时令产品或食品,更是骗徒吸客的「皇牌商品」。记者抽查各专页上不同商品,价格一般以300至500元不等。另外,骗徒会以「刀仔锯大树」的方式,支付fb少量广告费将「皇牌商品」透过广告推广,以吸引更多消费者。据知,目前以四百元可将帖文推广至3500名用户。

记者发现,有关专页多以「快闪式」经营,一旦被广泛发现涉诈,一般会保留专页,并把其改头换面,更换头像及名称等,再转卖其他产品,趁消费者欠留意下,实行「换壳再骗」,因此这类专页寿命较短。其中,于上月26日开设的海鲜专页「Food TriXX」换壳前为「蚝X味」,前身专页仅维持20天。另外,有个别专页因已为帖文设广告,故会将专页保留较长时间,藉此吸引网民留言,继而减低消费者戒心。

多个涉诈专页帐户相同

目前不少涉诈专页,多以转数快、Payme、充值电子钱包作为交易方式。记者佯装顾客向「Food TriXX」了解交易详情,发现其提供的转数快户口持有人为一名译音陈姓人士,且与过去不少已关闭的专页帐户一样。从记者观察及苦主反映所得,目前这类专页主要以陈姓、李姓、马姓等人操控,暂未知他们是否属同一团夥。

记者另发现,陈姓收款人于上月中也设立一个卖酒专页「Deep AllXX」,获300多人赞好。记者在该专页最新帖文中,查看其赞好人数,发现有逾9成均为非本地帐户,主要来自东南亚、欧洲及非洲,疑似买赞好以提升人气。记者昨日翻查两个涉事专页时,经已火速关闭,其中「Food TriXX」由开设至关闭前后不足两星期。

《星岛日报》分析大批同类专页发现,几乎所有涉诈专页均没有留下任何联络方法,惟少数专页会加设网站连结或实体店的地址。记者尝试点击网站,但网页却无法浏览。记者亦曾到访专页提供位于元朗的门市地址,但抵步后发现为一家便利店。据知,过去不止一个专页以该便利店地址,作为他们的门市地址。

记者到访门市查无此店

此外,记者向涉诈专页查询时,要求到门市取货,惟对方表示要先付后取,「门市10月9号开业,到时自己来拎。」记者到其提供的地址发现,该处为一家位于香港仔的海鲜批发商门市,负责人莫小姐表示,他们已开业多时,并已知悉店铺地址被盗用,老板已就事件报警,强调他们并无开设任何网上专页。

消费者委员会指出,今年1月至8月,共收到4074宗有关网购的投诉,其中约1091宗为延误或没有送货的投诉,占比近2成7。警方则表示,今年首8个月,共接获3736宗网上购物骗案,损失金额共5680万元。

民主党消费者权益政策发言人袁海文指出,去年起不法之徒已利用不断易名的方法,在社交平台推销口罩、日本玩具等,帖文赞好数目过万,但当消费者付款后便会失联,形容有关手法防不胜防,建议消费者网购时,先考虑其信誉,并尽量采用信用卡付款,「如有争议交易,信用卡公司可阻截过数,对消费者有多一点保障。」

多名苦主均叹申诉无门,唯有不断在假专页留言,或私讯联络其他网民提防受骗。李小姐指,日前成功阻止一名女士付款,「佢话都有3个人搵佢,叫佢唔好买。」她叹言,警方尚不行动,群友们只能各有各做,「救得一个得一个。」

记者 陈家荣 林紫晴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