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孖记传人守业中作乐 腐乳飘香逾一世纪

2021-09-27 03:55

廖孖记第四代传人廖晃业及其妹妹均是演奏家。受访者提供
廖孖记第四代传人廖晃业及其妹妹均是演奏家。受访者提供

一樽腐乳,不只盛载着酱香鲜味,亦承传了百年老字号的坚持。一直扎根于佐敦闽街的廖孖记,腐乳飘香超过一个世纪,近年由第四代传人廖晃业接棒,他日间打理店铺事务,夜间摇身一变,成为长笛演奏家。从小受到父亲的音乐薰陶,廖晃业深信自己被长笛选中,努力追寻音乐梦,直至到海外深造,思考自身与祖业的联系,才发觉自己的根一直都在廖孖记,「如果我不接手,我只想到将会失去的东西,并不值得。」在他眼中,继承祖业不一定要大展鸿图,更重要是好好守业,保留那份传统,将旧香港的味道承传下去。 

走到佐敦上海街与闽街交街,一眼便能看到廖孖记招牌,大型牌匣从右至左书写,店铺正位处「廖孖记楼」楼下。记者到达店铺时,第4代传人廖晃业正招呼客人,之后连忙介绍店内的装饰及黑白照片,「我们在闽街已经超过100年,从20年代的旧相片可见我们的招牌,沿用至今。」

廖孖记没有孖生兄弟

百年老字号廖孖记由豆品店开始起家,由廖晃业的太爷及兄弟于1905年共同创办,后来由其祖父廖雄接手将其发扬光大,把自家制腐乳外销至东南亚,为「廖孖记腐乳王」打响名堂,「阿爷做得很好,他以前开铺会穿上西装,从来不会送货,客人都要到铺头提货。」从小听父亲细说廖孖记的故事,廖晃业已将家族生意的历史倒背如流,但祖父早在他出生前已离世,故他对祖父的印象只停留在黑白照中的模样。

以「摩打手」快速用湿布抹走玻璃樽身的油分,一边解释:「太爷两兄弟只是似样,而包装上那两个人,其实都是我阿爷,张相只是左右反转。」他用白胶浆将招纸贴在玻璃樽上,再将一樽樽腐乳排列整齐,并说:「有时候一些老街坊会走过来跟我们说,见过我阿爷有另一个孖生兄弟。」廖晃业每次听毕,都一笑置之。

受铺头音乐薰陶学习长笛

从小在铺头成长,廖晃业早已闻惯腐乳香,却也百吃不厌,特别锺爱由妈妈研制的腐乳酱及鱼蛋酱,「因为这是屋企的味道。」自父亲接手经营,店内亦放置一套音响,播放各式各样的音乐,他与妹妹自小在这音乐薰陶下,亦开始学习演奏乐器。

廖晃业就读小学时先接触到中国笛,后来因为长笛的音色动听,转为学吹长笛,「我记得之前在网上见到一名大学生说过:『不是我选择音乐,是音乐选择了我。』这句话令我有同样觉悟,我觉得是长笛选择了我。」醉心音乐多年的他,在演艺学院毕业后,决定到英国深造长笛演奏,追寻音乐梦。

只身离乡别井,廖晃业带着家里的腐乳酱及其他酱料,在宿舍自己煮饭时,都想煮出家中的味道。但令他最挂念的是平日开铺听到的声音,即使身处异地,他也希望听得到开铺声、玻璃樽碰撞声、人们倾谈声,于是每天都与家人视像通讯,通常早晚一次,「听着铺头的声音,就好似自己在香港一样。」

音乐与腐乳 很难二拣一

从英国回流之前,廖晃业亦开始反复思考自己的未来路向,不断问自己是否一定要在音乐与腐乳之间,二拣其一呢?「试过觉得不甘心,因为真的喜欢音乐,亦喜欢首席长笛这位置,好想可以建立自己的音乐事业。」但他深知父母终会变老,将来无论如何都要接手经营廖孖记,承继这百年祖业,「我由小到大都在廖孖记长大,这里是我的根。它不知不觉已有百年历史,我都想它有下一个100年。」

「如果我不接手,我只想到将会失去的东西,并不值得。很多人专程到闽街,就是要到廖孖记。」在廖晃业眼中,人与人之间的连系,意义远超于生意。他忆说,有一名90多岁的老婆婆,搭飞机回港专程重临闽街,来他们铺头买一樽腐乳,「她的心愿只是回来看看这条街,探望我们这一家。」

有次他与父亲一起驾车送货,父亲着他将一樽腐乳送到楼上住宅单位,「上到去才知道,开门交收的那位先生是盲人,连他在家中拿钱给我,都见到他好吃力。如果我不在铺头,根本不会经历到这些事情,失去与客人聊天交流的回忆。」

拒绝提升品牌形象 留住现时道味

为兼顾祖业及演奏,廖晃业现时日间尽力做好店铺工作,收铺后才练习长笛,「排演及表演通常在晚上,或者周末,所以(与店铺工作)冲突不大。」加上父亲仍继续负责煮酱,未完全退下来,让他可抽身练习及演奏长笛,同步发展两项事业。

百年祖业传到第4代,廖晃业认为,祖父早已将品牌名字发扬光大,到他这一代最重要是守业。他直言,近年曾有人向他招手,想替廖孖记提升品牌形象,但都被他拒绝,「对方说可以帮我们重新设计樽身,改变包装,将现代及古代结合,听得我们目瞪口呆。」这令他更加肯定,要好好保留沿用至今的包装,保留那份味道,「我只是想保留住现时的方法及味道,再运用社交媒体,让更多人认识我们的故事。」

记者 林紫晴 摄影 苏正谦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