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CQC助诊断阿兹海默症
2021-06-07 07:41
阿兹海默症患者多出现海马体退化的初期症状,传统诊断依靠医生肉眼及经验,比对磁力共振扫描(MRI),难以在患病初期作介入治疗。中文大学数学系教授雷乐铭,利用「计算拟共形几何学(CQC)」及患者样本数据,将患者的海马体平面图案转化为立体图像,点对点「计算」海马体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有助及早发现及「预测」病变情况,准确率达九成。
据统计,本港在二○三九年将有高达三十三万名脑退化症患者,七成属阿兹海默症,虽暂无药物根治,但若在徵状出现初期得到适合治疗,可延缓衰退情况。现时医生诊断多依赖肉眼及经验,比对患者的海马体变化,做法费时失事。中大数学系教授雷乐铭把其领导的CQC研究,应用在医学范畴,今年正式与中大医学院合作,编写电脑软件,协助分析患者海马体的病变情况。
研究团队把健康人士和阿兹海默症患者的海马体MRI平面图像,上载至软件,转化成可随意旋转立体图像,展示大脑结构,让医生迅速识别需要关注的位置,软件已成功找出逾九成确诊个案,证实有效识别患者。雷乐铭称,祖母因脑损伤引起的并发症离世,令他一度立志成为医生,但他因怕血而放弃医生梦,今次合作使他变相「圆梦」,「希望从脑疾病入手,帮助医学界更深入掌握。」
雷乐铭形容,大脑表面的山脊状和凹槽状结构,「如同由很多几何图形组成」,由平面转成立体的过程中,会在图像表面划分成多个紧密相连的三角形,点对点「观察」大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并以不同颜色标示转变程度。
雷乐铭期望数年后,软件能于临牀使用,相信有助医生更早发现高患病风险的病人外,更能「预测」病变情况作适切治疗,同时继续与中大医学院合作,利用CQC评估儿童睡眠窒息室的患病风险,并与意大利机构探讨应用于4D打印技术上。记者 袁嘉咏
《星岛日报》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