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为新楼排水渠「动刀」 倡双管设计减播毒

2021-02-09 06:54

政府有意提高新建大厦排水系统标准,避免大厦排水渠成为播疫源头。资料图片
政府有意提高新建大厦排水系统标准,避免大厦排水渠成为播疫源头。资料图片

排水渠问题一直是住宅大厦爆发大规模感染的主因,政府有意为新建楼宇提高排水系统标准。工程、测量及水喉匠业界直言,为U形隔气弯管注水、加高屋顶通风管只是小修小补,认为港府趁机动大手术,要求新楼改用双管式设计,分开粪渠及污水渠,即使沿用单管式设计,亦要为大厦高低层分隔渠管,减低交叉感染机会。楼宇设计亦会影响病毒传播,业界建议通过数据分析,为新建大厦计算天井空气流动,甚至是引入具过滤功能的抽气扇,减少病毒垂直传播的风险。记者 郭增龙 林紫晴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上月底表示,正准备为新建楼宇的排水系统引入更高的设计标准,例如提升地台去水渠的设计,避免隔气弯管水封乾涸;通风管于屋顶上的开口须与建筑物的窗户等保持适当距离等,并争取在今年第四季向立法会提交修例建议。

单管式应高低层分隔渠管

多名工程业界建议新建楼宇的排水系统,应改为双管式设计,即是将便溺污水,与洗手盆、浴室及厨房锌盘等的废水分开不同管道排放。本身是持牌水喉匠的香港厕所协会副主席熊志权表示,目前《建筑物条例》容计大厦选择采用双管式或单管式的设计,由于后者容许所有污水经同一管道排放,所需喉管较少,既可减低成本,又可避免外墙有过多喉管,影响外观,令绝大部分楼宇均采用单管式设计。

不过,由于近二三十年住宅楼宇楼层愈建愈高,熊志权以四十层单位为例,随时有八十个单位共用同一个污水管,水流量频繁,增加排水系统内的虹吸作用,导致浴室出现负气压,令病毒进入浴室的机会增加。因此,当大厦改成双管式设计,一方面可以减低虹吸作用,另一方面,将衞生风险较高的粪渠与污水渠分开后,亦可减低病毒从多个污水渠进入浴室的风险,「除了成本较高,要用的材料较多外,想不到其他原因不改用双管式设计。」香港水务安全学会会长陈汉辉补充,比起单管式排水系统,双管式设计的成本稍增百分一至二,只是建筑开支的九牛一毛。

采用具过滤功能抽气扇

香港测量师学会建筑政策小组主席何钜业认同,若一幢楼高逾四十层的住宅只采用单一喉管排污,并非理想的做法。然而,对于有提供套厕的大单位,若坚持采用双管式设计,有机会弄巧反拙,令外墙的喉管错综复杂,增加日后维修保养的难度。何钜业留意到,目前有私人屋苑会采用高低层分隔渠管设计,虽然排水系统属单管式,但可减少排水系统连接的单位数量,减低传播病毒风险,「我不同意一刀切改用双管式设计,但政府要做好指引,列明用不同设计的准则。」

不少屋苑均设有半开放式天井,惟狭长的设计将影响通风,若天井内的喉管释出带有病毒的气溶胶,更会引发烟囱效应,令病毒垂直传播。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源栢梁表示,大厦天井主要用于采光、排气用途,为使外墙美观,大多数喉管设计亦会放置于天井内,其阔度通常按大厦单位大小而定,普遍长约三至四米。

在传染病爆发时,天井「过深」却可能增加播毒的风险,源栢梁解释,天井愈深,空气流动效率愈低,换言之,带病毒的空气会滞留在天井,「当有面向天井的窗户打开,带病毒的空气便会流入单位。」惟他表示,每幢大厦的地理位置及座向不同,天井深度的标准难以一概而论,建议参考消防工程学的做法,因应数据分析而制定安全规定,而非只定下一条「硬标准」。

何钜业指出,近十年落成的新楼较少采用天井设计,原因是政府容许无窗户设计的「黑厕」出现,相比起天井的通风不足,仅靠抽气扇通风的黑厕,未来或会衍生其他通风问题。因此,他建议引入不同科技,包括采用具过滤功能的抽气扇,令厕所排出的气体经基本过滤后,才排出室外。另外,当局亦可要求,如天井通风度低于某个水平,则厨厕的抽气扇排气管,不可置放于天井,减低发生烟囱效应的机会。

加高排气喉置天台中央

屋顶上排气口采垂直排放设计,也可造成扰流效应。为减低相关情况,源栢梁与其工程团队早前利用电脑模拟流动力学,以黄大仙东头邨贵东楼为例子,发现将其顶层边缘的排气喉管由现时的一点五米,加高至二点五米,从喉管排出的大部污染物会在空气中挥发,只有微量污染物会停留在大厦高层。

除了将屋顶上的通风管加长,源栢梁亦建议,将原本设于屋顶边缘的排气喉管,移至天台中央位置装设,「确保排气喉管与建筑物顶层窗户保持适当距离,也减低气流向下流的机会。」

《星岛日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